第439章 李承乾的梦,东胜神洲之说(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起初,土豆主要种植在贵族园中,被视为观赏植物,未受广泛重视。
  18世纪,欧洲多地遭遇饥荒,人们发现土豆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且种植周期短、保存期长,逐渐开始大面积种植。
  在爱尔兰,由于肥沃土地被英国殖民者占有,当地人只能在贫瘠土地上种植土豆,使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人口也因此迅速增长。
  而全球传播是在17世纪末,土豆传到天竺和倭国。
  随着殖民扩张和贸易发展,土豆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至于中原,大约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但当时种植规模较小。
  一直到清朝,官府鼓励开垦荒地,土豆因适应性强、产量高,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次日。
  朝会。
  今日气氛异于往常。
  李承乾坐在太子位上,目光扫过阶下的百官。
  寒门进士眼中带着对新政的热忱,老臣们脸上是惯有的审慎,而户部尚书戴胄手里还捏着河南道的秋收奏报。
  “诸位爱卿,近日处理灾情,想必都清楚粮食之重。”
  李承乾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
  “河南道复耕虽顺,可亩产终究有限;陇右补种的耐旱作物,收成也难如预期。”
  “孤夜不能寐,前日竟得一奇梦。”
  百官齐齐抬头,连一直闭目养神的房玄龄都睁开了眼。
  “梦中见我大唐列祖列宗立于云端,对孤说:东海之彼岸,有大洲名曰东胜神州,其地广袤,民多粮足。有一种作物,名唤土豆,生土中如芋,一亩可产十石,耐旱耐瘠,蒸熟可食,磨粉可存,能救万民饥寒。”
  李承乾站起身,目光灼灼:“祖宗示警,粮乃国本,若得此豆,我大唐再无水旱饥荒之虞!”
  殿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细碎的议论声。
  有人面露惊愕,觉得太子竟以梦境论政。
  有人眼中闪烁着好奇,毕竟“一亩十石”的产量,对农耕时代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戴胄忍不住出列:“殿下,东海之滨最远不过倭国、新罗,从未闻有‘东胜神州’,更无‘土豆’之名,恐……恐为虚妄?”
  李承乾摆摆手:“虚妄与否,试过便知。”
  “祖宗既示此兆,孤便信其有。传孤太子教令,通告天下:凡能渡东海、寻东胜神州、带回土豆种者,封万户侯,赏黄金万斤,良田千亩,子孙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嘶——”倒吸凉气的声音在殿内此起彼伏。
  世袭罔替的侯爵、万斤黄金、千亩良田,这样的悬赏堪称大唐开国以来之最。
  太子竟为一种“梦中作物”下如此血本。
  “殿下!”礼部尚书李纲出列劝谏:“跨海远航艰险异常,且不说东胜神州是否存在,单是风浪、疫病就足以让船队十不存一,如此重赏,恐引天下人趋之若鹜,徒增伤亡啊!”
  “伤亡?”李承乾反问,目光扫过阶下:“河南道疫病,死了多少灾民?陇右大旱,多少百姓易子而食?若能寻回土豆,救的是后世千万人的性命,这点风险,孤担得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