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李承乾的梦,东胜神洲之说(3 / 4)
顿了顿,李承乾看向水师将领:“传孤教令,水师即刻整理远洋航图,凡有愿出海寻粮者,船、粮、水手皆由朝廷供给,汇通司专款支持,稽查司负责登记造册,不得有误!”
朝会散去时,“太子梦得神粮”的消息已如长了翅膀般飞出太极宫,半日就传遍了长安。
西市的波斯商人围着告示啧啧称奇,觉得大唐太子竟有如此魄力。
劝学馆的寒门学子则摩拳擦掌,有人已开始研究水师的旧航图。
虽然这做梦的事情很荒唐,但如果是太子做的梦,那就完全不同了。
这可是农泽圣睿太子,曲辕犁,三熟稻,让多少百姓活了下去。
现在祖宗托梦,自是寻常。
东宫偏殿内。
李承乾正对着一张巨大的海图凝神细算。
案上摆着笔墨、算筹,还有几本水师送来的《远洋见闻录》,上面零星记载着“东海之外有黑潮,顺流可行万里”“某岛产奇果,其形如瓜,味甘”等只言片语。
苏玉儿端着夜宵进来时,见他用朱笔在图上画着弧线,从明州港出发,先向东画出一条虚线,标注“顺黑潮而行,约一月可至某群岛”,再从群岛往东南延伸,写着“此处当有暖流,需测风向,预计两月可达东胜神洲。”
“殿下画的是去东胜神州的路?”苏玉儿轻声问道。
李承乾抬头揉了揉眉心,指尖点在图上的空白处:“按梦里的方位,东胜神州应在极远的东方,比倭国、流求更远。”
“水师说,每年冬春之际,东海有黑潮自南向北,顺着它走,能省不少力气。但真正难的是跨过大洋后的航线,那里没有航标,没有港口,只能靠日月星辰辨别方向,还要算准洋流速度。”
李承乾拿起算筹,在纸上演算:“大唐的海鹘舰长十二丈,载重三百石,若满载粮食淡水,每日可行百里。从明州出发,到已知的最东岛屿约需四十日,再从那里往东南,按洋流速度算,至少要三个月才能见到东胜神洲。”
“这一路,要经过多少风暴、暗礁,能不能避开荒岛蛮族,都是未知数。”
苏玉儿看着他眼下的青黑,心疼道:“殿下何必如此费神?悬赏已出,自有胆大的商人、水手去尝试,殿下只需等着消息便是。”
“等不起。”李承乾放下算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
李承乾重新拿起笔,在图上标注出“补给点”“危险区”:“我要把可能的路线都画出来,让出海的人带着这份图走,至少能少走些弯路,多几分生机。”
他想起后世史书里关于土豆传播的记载。
从南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足足用了几百年。
哪怕用“梦中启示”的幌子,哪怕砸下倾国悬赏,哪怕要冒舟覆人亡的风险,他也要把这作物提前“请”到大唐来。
“你看这里。”李承乾指着图上的一处洋流交汇点:“水师说这里常有海鸟聚集,说明附近有岛屿,可作为中途补给站。”
“还有这里,按星象推算,冬至前后,太阳在正午、最低,从那里往南航行,只要保持太阳在正南方向,就能一直朝着东胜神洲去……”
李承乾一遍说,一边在图上补充细节:“要告诉出海的人,土豆是埋在土里的,挖的时候要小心,别弄伤块茎”
夜色渐深,东宫的烛火亮到天明。案上的海图被朱笔标注得密密麻麻,从航线、洋流、补给点,到土豆的形态、种植注意事项,事无巨细。
这张凝聚着后世记忆与大唐航海经验的图纸,即将随着悬赏令传遍沿海港口。
李承乾知道,这一步棋风险极大,或许几年内都不会有消息,或许派出的船队会一去不返。
但他别无选择,在这个农耕文明的时代,粮食就是命脉,而土豆,就是能让大唐命脉更坚韧的希望。
“东胜神州也好,土豆也罢。” ↑返回顶部↑
朝会散去时,“太子梦得神粮”的消息已如长了翅膀般飞出太极宫,半日就传遍了长安。
西市的波斯商人围着告示啧啧称奇,觉得大唐太子竟有如此魄力。
劝学馆的寒门学子则摩拳擦掌,有人已开始研究水师的旧航图。
虽然这做梦的事情很荒唐,但如果是太子做的梦,那就完全不同了。
这可是农泽圣睿太子,曲辕犁,三熟稻,让多少百姓活了下去。
现在祖宗托梦,自是寻常。
东宫偏殿内。
李承乾正对着一张巨大的海图凝神细算。
案上摆着笔墨、算筹,还有几本水师送来的《远洋见闻录》,上面零星记载着“东海之外有黑潮,顺流可行万里”“某岛产奇果,其形如瓜,味甘”等只言片语。
苏玉儿端着夜宵进来时,见他用朱笔在图上画着弧线,从明州港出发,先向东画出一条虚线,标注“顺黑潮而行,约一月可至某群岛”,再从群岛往东南延伸,写着“此处当有暖流,需测风向,预计两月可达东胜神洲。”
“殿下画的是去东胜神州的路?”苏玉儿轻声问道。
李承乾抬头揉了揉眉心,指尖点在图上的空白处:“按梦里的方位,东胜神州应在极远的东方,比倭国、流求更远。”
“水师说,每年冬春之际,东海有黑潮自南向北,顺着它走,能省不少力气。但真正难的是跨过大洋后的航线,那里没有航标,没有港口,只能靠日月星辰辨别方向,还要算准洋流速度。”
李承乾拿起算筹,在纸上演算:“大唐的海鹘舰长十二丈,载重三百石,若满载粮食淡水,每日可行百里。从明州出发,到已知的最东岛屿约需四十日,再从那里往东南,按洋流速度算,至少要三个月才能见到东胜神洲。”
“这一路,要经过多少风暴、暗礁,能不能避开荒岛蛮族,都是未知数。”
苏玉儿看着他眼下的青黑,心疼道:“殿下何必如此费神?悬赏已出,自有胆大的商人、水手去尝试,殿下只需等着消息便是。”
“等不起。”李承乾放下算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
李承乾重新拿起笔,在图上标注出“补给点”“危险区”:“我要把可能的路线都画出来,让出海的人带着这份图走,至少能少走些弯路,多几分生机。”
他想起后世史书里关于土豆传播的记载。
从南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足足用了几百年。
哪怕用“梦中启示”的幌子,哪怕砸下倾国悬赏,哪怕要冒舟覆人亡的风险,他也要把这作物提前“请”到大唐来。
“你看这里。”李承乾指着图上的一处洋流交汇点:“水师说这里常有海鸟聚集,说明附近有岛屿,可作为中途补给站。”
“还有这里,按星象推算,冬至前后,太阳在正午、最低,从那里往南航行,只要保持太阳在正南方向,就能一直朝着东胜神洲去……”
李承乾一遍说,一边在图上补充细节:“要告诉出海的人,土豆是埋在土里的,挖的时候要小心,别弄伤块茎”
夜色渐深,东宫的烛火亮到天明。案上的海图被朱笔标注得密密麻麻,从航线、洋流、补给点,到土豆的形态、种植注意事项,事无巨细。
这张凝聚着后世记忆与大唐航海经验的图纸,即将随着悬赏令传遍沿海港口。
李承乾知道,这一步棋风险极大,或许几年内都不会有消息,或许派出的船队会一去不返。
但他别无选择,在这个农耕文明的时代,粮食就是命脉,而土豆,就是能让大唐命脉更坚韧的希望。
“东胜神州也好,土豆也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