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9章 接下来该动真格的了(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偏差虽小,却会导致蹬地时双腿发力角度失衡。
  他立刻鬆开后蹬板的固定螺栓,將其横向平移少许,再用校准尺反覆比对,直到间距精准匹配自己的髖部宽度,才重新拧紧螺栓。
  然后换了个角度。
  將校准尺也同样换了个角度,一端抵在后蹬板的底部支点,另一端延伸至跑道地面,测量蹬板与地面的夹角。
  视线紧盯刻度,確保角度维持在自己习惯的30度——
  这个角度能让脚掌蹬地时的发力槓桿效应最大化,既不会因角度过小导致“蹬空”,也不会因角度过大增加脚踝负担。
  確认角度无误后,他又用校准尺的边缘,逐一刮过前后蹬板的橡胶接触面,检查是否有肉眼难辨的凸起或凹陷。
  尺边划过前蹬板中间区域时,他感觉到一丝细微的阻滯,立刻用指尖反覆摩挲,发现是一处极浅的橡胶压痕。
  虽不影响使用,但他还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块砂纸,对著压痕处轻轻擦拭打磨,直到校准尺再次划过时光滑无阻。
  最后,他將校准尺展开,平放在起跑器旁的跑道上,以尺身为参照,调整自己的站位脚尖角度。
  脑海中把自己这个赛季模型给出的最佳参数开始设置。
  確保双脚脚尖与尺边平行。
  这样能保证起跑时双腿蹬地方向完全正向,避免力量分散。
  做完这一切,他才將校准尺收好好,指尖摩挲著尺身上熟悉的刻度,仿佛在与这把陪伴自己多年的工具做最后的確认。
  起身时,他轻踩了两下蹬板,听著金属与跑道贴合的稳固声响,眉头舒展些许。
  眼底透著对细节把控到位后的踏实。
  好了。
  苏神结束了自己的赛前检测。
  看起来很麻烦,但其实对於他这种跑了这么多比赛的老手来说,简直是信手拈来。
  一切都像是肌肉一般精准。
  整个过程都是一气呵成。
  短时间內就快速解决问题。
  之前也许很多人还对於苏神这么做,认为他是不是有些过了头。
  毕竟在之前的短跑队里面,没有人会做到这么仔细。
  但现在不会有人在说这个问题。
  首先他的身份地位在这摆著。
  那大家就会觉得他都这么做,自己肯定也得这么做。
  难不成你比苏神跑的还快吗?
  再说,大家篤信细节决定成败。
  当然这句话其实说的不够完整,大家其实篤信的是……成功的人是细节决定成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