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3章 超解放!两年技改开始浮现(8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开发度不高。
  现在呢?
  已经全都变成了赵昊焕的优势点。
  这10年的默默修炼。
  在这一次技改的过程里面。
  终於是厚积薄发。
  爆发出了此前从没想像过的力量。
  40米是短跑从“加速积累”向“极速爆发”过渡的关键节点,此阶段並非速度的稳定期,而是为50米后极速爆发储备能量、激活肌群的“蓄力窗口期”。
  赵昊焕的送髖技术在此阶段的核心价值,在於通过“动態蓄力”策略,將身体的动力潜能逐步调动至峰值状態,同时完成“爆发式发力模式”的前置激活。
  確保50米后能瞬间进入极速输出状態。
  这叫做送髖的“蓄力增压”与极速爆发前置激活。
  40-45米,赵昊焕的送髖动作从“主动发力顶髖”转向“弹性蓄力摆髖”,核心是通过髖关节周围肌群的“拉伸-收缩循环”,积累弹性势能。
  自己之前在此阶段常延续加速期的“硬发力”模式,过早透支深层肌肉能量,导致50米后爆发乏力。
  没有进入模型最佳阶段。
  浪费了能量。
  现在呢?赵昊焕则通过送髖时的“发力强度微调”,让肌群在动態中完成能量储备。
  具体来看,当大腿前摆至高位时,他不再刻意收缩股四头肌发力,而是藉助髖关节的自然前摆,让膕绳肌与臀大肌处於“微拉伸”状態——
  这种拉伸並非被动放鬆,而是像拉弓时的“慢拉弦”,让肌肉纤维在可控范围內延长,默默储存弹性势能。
  脚掌触地瞬间,这些被拉伸的肌群快速收缩,將储备的势能转化为推进力,同时通过膝关节的微屈缓衝,避免能量在触地时被浪费。
  这种“弹性蓄力”的关键在於“发力与放鬆的平衡”。
  送髖时既不全力紧绷导致肌肉过早疲劳,也不彻底放鬆失去动力衔接,而是让髖关节像一个“弹性枢纽”,在摆动中完成能量的“收集-储存-初步释放”。
  为50米后更猛烈的爆发积累底气。
  45-50米。
  送髖技术的重点转向“深层肌群唤醒”,目標是让50米后爆发时的核心发力肌提前进入“待发状態”。
  短跑极速爆发依赖臀大肌、膕绳肌及核心深层肌群的协同发力。
  若这些肌群在爆发前未被充分激活,易出现“发力延迟”,错过最佳爆发时机。
  之前他就有点这样。
  总是无法对上。
  仅有几次对上也只是……
  运气使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