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3章 超解放!两年技改开始浮现(9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现在。
  兰迪和他做的是……
  要把这个运气。
  把运气两个字给拿掉。
  只见赵昊焕在此阶段通过送髖时的“发力点转移”实现肌群唤醒。
  原本以股四头肌主导的送髖动作,逐渐將发力重心向臀大肌与膕绳肌转移。当髖关节前顶时,他会下意识收缩臀大肌后侧纤维,带动髖关节完成轻微的后伸预摆。
  这个细微动作看似不起眼,却能快速激活臀大肌的深层纤维,使其从“基础参与”状態切换为“待命爆发”状態。
  同时。
  膕绳肌藉助大腿后摆的动作完成“快速收缩-放鬆”循环,像给机器零件上油一样,让肌肉反应速度提升。
  这种“肌群唤醒”並非靠高强度发力实现,而是通过送髖动作的“精准触达”。
  每一次送髖的角度、力度都经过反覆打磨,確保动作能精准刺激到目標肌群的关键纤维,让它们在不消耗过多能量的前提下,提前適应爆发时的发力节奏。
  就像运动员赛前的“热身挥拳”。
  不是为了击打目標。
  而是让手臂肌肉提前找到发力的感觉。
  因为50米后的极速爆发,不仅需要强大的动力,更需要与之匹配的高速步频,若步频与发力节奏脱节,再强的动力也无法转化为有效速度。
  赵昊焕在40-50米的送髖过程中,已开始“预演”爆发时的步频节奏,通过送髖频率的细微提升,让身体提前適应高速摆动的状態。
  40米前,他的送髖频率与步频保持平稳增长,而40米后,他会在维持送髖幅度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髖关节的摆动速度。
  不是靠刻意“赶节奏”,而是通过缩短送髖时的“停顿间隙”实现。莫斯科的时候,赵昊焕送髖时,大腿前摆至高位后会有0.005秒的短暂停顿。
  这样就会造成自己不平,在急速爆发的时候容易被限制住。
  无法发挥冠军模型给他的既定成绩和区间。
  现在嘛。
  赵昊焕通过长期训练,將这个停顿间隙缩短至0.003秒。
  让送髖动作更连贯,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节奏预演”的价值在於。
  让身体在低负荷状態下提前適应爆发时的高速节奏,避免50米后突然提速导致的“动作乱套”。
  当他跑过50米標记线时,送髖频率已接近爆发所需的水平,此时只需加大发力强度,就能顺势进入极速状態。
  无需再时间调整节奏。
  这为他抢占50-60米的爆发先机奠定了基础。
  兰迪的技术水平以及理论知识对比,原本时间线上他也已经提高了一大截,这才让他在调教赵昊焕的时候。
  其实是比之前他调教原本时间线苏神的时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