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特殊的技术?你指什么?”
  “我也不清楚,不过我们有相应的专家,可以问问。”
  那名情报官得到部长的首肯后,开始联系一位相关方面的专家。
  那名专家听完雷达性能和观测数据的情况后,给出了他的判断。
  “如果没有猜错,对方的导弹弹体有一层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它们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会开始升华,形成电离层,相当于是进行了电磁屏蔽。”
  “弹道导弹搞电磁屏蔽?咱们有这个技术吗?”
  “试验性的可以制造出来,但是大规模列装应该很难,这种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非常难制造,成本非常的高昂,另外技术稳定性也不够,时间长了,强度等性能会显著衰减,所以基本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好的,非常感谢,下班请你喝咖啡。”
  “好,你可别忘了,再见。”
  那名情报官挂断了之前有过好几次联系的专家的电话,然后将相应的情况向温伯格汇报。
  “你说对方的导弹用来某种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并且这种防热层是我们美国都不能稳定生产的?”
  “没错,那名专家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他的话可信度非常高,如果你要更确切的消息,我再找几名其他专家咨询下。”
  “不必了,我暂且相信,因为对方的这枚导弹确实不一般。”
  原来温伯格部长已经收到了夏威夷的地面大型望远镜的观察数据,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数据以及太平洋海军方面传递回来的情报。
  夏威夷方面的射电望远镜倒是有看到对方的身影,但是目标远在距离地面1200公里的太空。
  美国方面目前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将处在外太空的导弹打下来。
  天基红外系统这次居然没发挥作用,根本就没看见对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其实那是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氮化镓干扰机发射了l波段噪声,压制了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凝视型传感器,这让美国的防御系统变成了瞎子。
  太平洋方面倒是有一些有用的数据。
  不过看完后,温伯格部长不由得头疼起来。
  因为数据显示对方的弹头是能进行末端大范围机动的,并且是以15马赫的高超音速机动。
  这个分析结论一出来,相应的专家都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数据错误,让太平洋海军司令部仔细核对。
  不过最终的结论就是如此,对方的导弹是一种设想中的乘波体结构。
  乘波体这一概念是1950年代,英国科学家terry nonweiler首次提出的,他指出飞行器可借助激波产生的压力差实现高效升阻比。
  1960年代,美国nasa的x-15火箭飞机(最高6.7马赫)验证高超声速飞行的可行性,但未采用乘波体设计。
  此后美苏军备竞赛,两国在弹道导弹再入飞行器(rv)研究中尝试优化气动外形,但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材料技术,乘波体未实用化。
  到了80年代,超级计算机的普及使复杂激波模拟成为可能,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开发乘波体优化算法(如锥导法)。
  但是到1987年,美国方面还没有完成设计,另外相应的高超音速风洞也没有,所以要想设计定型,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温伯格在了解完此次缅甸方面的导弹试验的所有侦查观测到的数据和分析结论后,赶紧向等着消息的总统汇报。
  “总统先生,缅甸方面的导弹是一款采用了多种跨时代技术的武器,咱们必须重视起来,另外我建议跟苏联和中国方面核实下,他们是否有进行过某些帮助,不然我实在想不出来缅甸方面怎么能设计并制造出如此诡异的导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