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吉普赛人的战争(3 / 5)
收入变多了,生活过好了,道德变高了,吉普赛部落的犯罪率直线下滑,在东罗马公民心中的形象也有所改善,一些吉普赛部落在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后开始诞生出不同的思想,希望在城市中获取一席之地,而非四处流离。
当然,吉普赛犯罪率的下滑还与东罗马帝国的法律有很大关系,一般的吉普赛部落难以进入城镇,而广大乡村的农场主和牧场主在他们的私人土地上享有绝对自卫权,如果一个吉普赛小偷胆敢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闯进私人领地,主人在劝说未果后,能够使用包括火枪和十字弩在内的致命武器来保卫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吉普赛部落准备上门报复,皇家骑警将誓死保卫帝国的纳税人。
一些得到皇家通行证的吉普赛部落逐渐对这个国家诞生了主人意识,他们的实力较为雄厚,也会有意识地约束周遭的其他部落,禁止他们触碰法律,破坏整个族群的名声,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15世纪初,卢森堡王朝的西吉斯蒙德曾向一部分吉普赛人提供了保护,允许吉普赛人在他的土地上自由迁移,吉普赛人借此机会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半个欧洲,但诸位君主并没有将吉普赛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之前放任自流,等事态变得不可控,又开始大举迫害。
15世纪末,吉普赛人不到一个世纪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频繁的瘟疫,歉收的农田,寒冷的天气和猎巫运动的兴起让西欧各国掀起了一股迫害吉普赛人的浪潮,东罗马帝国对吉普赛人的宽厚待遇让不少吉普赛部落重新回到了东罗马境内,截止到1478年底,生活在东罗马国土上的吉普赛人已经超过了二十五万,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由于政策出台时间尚短,尽管他们信东正教,会说希腊语,但大部分的吉普赛人都并没有将自己看做罗马人的一员,对于他们来说,东罗马帝国是一个温暖舒适的避风港,除了东罗马帝国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着如此发达的城市群,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将他们当成正常人来看待,亲近感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他们愿意维护目前的和平秩序,愿意为东罗马帝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拥有皇家通行证的大部落将所有的皇室成员列为“外乡人兄弟”,甚至提出为皇帝而战,正如当年,他们站在了西吉斯蒙德的身边。
由于热爱流动,吉普赛人也深度参与到东罗马帝国的扩张中,从安纳托利亚的到阿非利加,从埃律西昂到新色雷斯,东罗马帝国的脚步到达哪里,哪里的吉普赛人就泛滥成灾,他们为当地政府提供了不少帮助,游牧部落的叛乱由他们来检举,奴隶暴动的筹谋由他们来揭发,流窜到新占领区的伊斯兰学者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假意改信,日后悔过”的穆斯林还没来得及起事,吉普赛人便带着骑警来将他们尽数诛灭。
吉普赛人不太愿意参与“外乡人”的争斗,他们只是对眼前的和平生活太过珍惜。
北非两个行省的公民对吉普赛人最为友好,作为三十多年宗教同化下的产物,他们的罗马公民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宗教狂热情绪和普世主义倾向非常浓厚,他们在政治上偏向保守,却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其他东正教徒时比希腊裔公民更加开放。
迦太基城的医学院公开邀请著名的吉普赛行脚医生为学生们讲授兽医课,本阿鲁斯的动物园也聘请了一些吉普赛驯兽师担任饲养员,庄园主们十分愿意与附近的吉普赛部落友好相处,期待着他们能将组团逃跑的穆斯林奴隶逮捕归案。
希腊半岛上,希腊裔公民也逐渐适应了吉普赛人的存在,雅典城的雅典娜金色大厅就曾邀请吉普赛舞者表演节目,圣尼古拉商城也为吉普赛部落划分出了定点摊位,允许他们兜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无论如何,一切都在缓缓进步,高速增长的经济带来了开明的社会风气,一切矛盾都被遏制于无形。
1478年夏季,一些希望获得皇家通行证的吉普赛部落得到了秘密任务,他们乘坐大船抵达塞浦路斯,随后又在东罗马帝国收复奇里乞亚之后登陆安纳托利亚,他们在阿达纳城面见了皇帝,并得知了更多的任务细节。
“司令官,你在么?”
一个声音打断了蒙达的思绪,他抬起略有几分醉意的眼眸,看着一袭黑色教袍的部落神父。
这是他的弟弟,曾在五年前响应帝国号召,前往康斯坦察神学院进行了一年的培训,现在已经是一位还算合格的神职人员,精通教会希腊语,会写希腊文,对拉丁语也有所涉猎。
蒙达看着自己全然一副虔诚信徒的弟弟,心中有些五味杂陈。
实际上,蒙达所带领的这个部落原本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安纳托利亚,他的祖先们为了更好地与定居者交往,非常自然地将伊斯兰教逊尼派作为整个部落的信仰,直到东罗马帝国收复爱琴海东岸,全面清剿伊斯兰教徒,他们又立马改信了东正教。
在蒙达心中,信仰是灵活的,是因地制宜的,他们是自由的流浪者,不必像那些欧洲人一样全身心地侍奉上帝。
蒙达的父亲显然也是这样想的,他带领部落皈依了东正教,却并不会严格遵守东正教的一切法律和习俗,他们甚至没去过几次教堂,没听过几次布道。
东罗马帝国的吉普赛政策开始实行后,蒙达的父亲当然也是非常高兴的,他不想和定居者兵戈相见,但也不太愿意把儿子送到神学院中,仅仅拿着一张最低等级的通行证,带着部落在爱琴海东岸自由迁移。
可是,五年前的一场严寒改变了这一切,当市民和村民们赖在家中,享受着温暖的炭火和食物时,大量的吉普赛部落流离在风雪中,他们没有多余的粮食,没有常备的庇护所,往往会像游牧民族一样进行冬季迁移,如果温暖的南方也开始变得寒冷,他们就没有了任何办法,如果运气好,也许能扛过去,要是运气不好,死一大半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是,在那年冬天,从康斯坦察到米斯特拉斯,从卡尔西顿到博德鲁姆,地中海以北的东罗马城市的大教堂向所有吉普赛正教徒敞开了大门,在卡尔西顿大教堂神圣的马赛克画下,蒙达的这支部落第一次感受到了寒冬里的温暖,燃得通红的焦炭,咕咕冒泡的热汤,烤得喷香的面包……
吉普赛人知道,教士们其实不太喜欢他们,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大皇宫的一纸号令,正是这一纸号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尽管精通医术的教士进行了全力救助,蒙达的父亲还是因为已经出现严重感染的冻疮而去世了,临死前,他以司令官的名义宣布接受皇帝的要求,将次子送到神学院去,同时将皇帝及他的后世子孙全部列为外乡人兄弟,只要大皇宫一如既往地善待部落,部落就会一直遵从大皇宫的号令,从那年冬天,直到世界毁灭。
“仁慈而善良,伊萨克皇帝真是个好人啊……”
父亲临死前,看着吃饱饭的族人,还在如此喃喃自语。
后来,这些受教会所救助的吉普赛部落大多接受了宗教管理,在神学院中进行过培训的吉普赛人成为了东正教会伸向流浪民族的触手,一些教士在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后,还会主动劝说兄长或父亲停止流浪,安家立业。
“司令官,我们的下一站在什么地方?” ↑返回顶部↑
当然,吉普赛犯罪率的下滑还与东罗马帝国的法律有很大关系,一般的吉普赛部落难以进入城镇,而广大乡村的农场主和牧场主在他们的私人土地上享有绝对自卫权,如果一个吉普赛小偷胆敢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闯进私人领地,主人在劝说未果后,能够使用包括火枪和十字弩在内的致命武器来保卫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吉普赛部落准备上门报复,皇家骑警将誓死保卫帝国的纳税人。
一些得到皇家通行证的吉普赛部落逐渐对这个国家诞生了主人意识,他们的实力较为雄厚,也会有意识地约束周遭的其他部落,禁止他们触碰法律,破坏整个族群的名声,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15世纪初,卢森堡王朝的西吉斯蒙德曾向一部分吉普赛人提供了保护,允许吉普赛人在他的土地上自由迁移,吉普赛人借此机会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半个欧洲,但诸位君主并没有将吉普赛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之前放任自流,等事态变得不可控,又开始大举迫害。
15世纪末,吉普赛人不到一个世纪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频繁的瘟疫,歉收的农田,寒冷的天气和猎巫运动的兴起让西欧各国掀起了一股迫害吉普赛人的浪潮,东罗马帝国对吉普赛人的宽厚待遇让不少吉普赛部落重新回到了东罗马境内,截止到1478年底,生活在东罗马国土上的吉普赛人已经超过了二十五万,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由于政策出台时间尚短,尽管他们信东正教,会说希腊语,但大部分的吉普赛人都并没有将自己看做罗马人的一员,对于他们来说,东罗马帝国是一个温暖舒适的避风港,除了东罗马帝国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着如此发达的城市群,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将他们当成正常人来看待,亲近感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他们愿意维护目前的和平秩序,愿意为东罗马帝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拥有皇家通行证的大部落将所有的皇室成员列为“外乡人兄弟”,甚至提出为皇帝而战,正如当年,他们站在了西吉斯蒙德的身边。
由于热爱流动,吉普赛人也深度参与到东罗马帝国的扩张中,从安纳托利亚的到阿非利加,从埃律西昂到新色雷斯,东罗马帝国的脚步到达哪里,哪里的吉普赛人就泛滥成灾,他们为当地政府提供了不少帮助,游牧部落的叛乱由他们来检举,奴隶暴动的筹谋由他们来揭发,流窜到新占领区的伊斯兰学者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假意改信,日后悔过”的穆斯林还没来得及起事,吉普赛人便带着骑警来将他们尽数诛灭。
吉普赛人不太愿意参与“外乡人”的争斗,他们只是对眼前的和平生活太过珍惜。
北非两个行省的公民对吉普赛人最为友好,作为三十多年宗教同化下的产物,他们的罗马公民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宗教狂热情绪和普世主义倾向非常浓厚,他们在政治上偏向保守,却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其他东正教徒时比希腊裔公民更加开放。
迦太基城的医学院公开邀请著名的吉普赛行脚医生为学生们讲授兽医课,本阿鲁斯的动物园也聘请了一些吉普赛驯兽师担任饲养员,庄园主们十分愿意与附近的吉普赛部落友好相处,期待着他们能将组团逃跑的穆斯林奴隶逮捕归案。
希腊半岛上,希腊裔公民也逐渐适应了吉普赛人的存在,雅典城的雅典娜金色大厅就曾邀请吉普赛舞者表演节目,圣尼古拉商城也为吉普赛部落划分出了定点摊位,允许他们兜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无论如何,一切都在缓缓进步,高速增长的经济带来了开明的社会风气,一切矛盾都被遏制于无形。
1478年夏季,一些希望获得皇家通行证的吉普赛部落得到了秘密任务,他们乘坐大船抵达塞浦路斯,随后又在东罗马帝国收复奇里乞亚之后登陆安纳托利亚,他们在阿达纳城面见了皇帝,并得知了更多的任务细节。
“司令官,你在么?”
一个声音打断了蒙达的思绪,他抬起略有几分醉意的眼眸,看着一袭黑色教袍的部落神父。
这是他的弟弟,曾在五年前响应帝国号召,前往康斯坦察神学院进行了一年的培训,现在已经是一位还算合格的神职人员,精通教会希腊语,会写希腊文,对拉丁语也有所涉猎。
蒙达看着自己全然一副虔诚信徒的弟弟,心中有些五味杂陈。
实际上,蒙达所带领的这个部落原本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安纳托利亚,他的祖先们为了更好地与定居者交往,非常自然地将伊斯兰教逊尼派作为整个部落的信仰,直到东罗马帝国收复爱琴海东岸,全面清剿伊斯兰教徒,他们又立马改信了东正教。
在蒙达心中,信仰是灵活的,是因地制宜的,他们是自由的流浪者,不必像那些欧洲人一样全身心地侍奉上帝。
蒙达的父亲显然也是这样想的,他带领部落皈依了东正教,却并不会严格遵守东正教的一切法律和习俗,他们甚至没去过几次教堂,没听过几次布道。
东罗马帝国的吉普赛政策开始实行后,蒙达的父亲当然也是非常高兴的,他不想和定居者兵戈相见,但也不太愿意把儿子送到神学院中,仅仅拿着一张最低等级的通行证,带着部落在爱琴海东岸自由迁移。
可是,五年前的一场严寒改变了这一切,当市民和村民们赖在家中,享受着温暖的炭火和食物时,大量的吉普赛部落流离在风雪中,他们没有多余的粮食,没有常备的庇护所,往往会像游牧民族一样进行冬季迁移,如果温暖的南方也开始变得寒冷,他们就没有了任何办法,如果运气好,也许能扛过去,要是运气不好,死一大半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是,在那年冬天,从康斯坦察到米斯特拉斯,从卡尔西顿到博德鲁姆,地中海以北的东罗马城市的大教堂向所有吉普赛正教徒敞开了大门,在卡尔西顿大教堂神圣的马赛克画下,蒙达的这支部落第一次感受到了寒冬里的温暖,燃得通红的焦炭,咕咕冒泡的热汤,烤得喷香的面包……
吉普赛人知道,教士们其实不太喜欢他们,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大皇宫的一纸号令,正是这一纸号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尽管精通医术的教士进行了全力救助,蒙达的父亲还是因为已经出现严重感染的冻疮而去世了,临死前,他以司令官的名义宣布接受皇帝的要求,将次子送到神学院去,同时将皇帝及他的后世子孙全部列为外乡人兄弟,只要大皇宫一如既往地善待部落,部落就会一直遵从大皇宫的号令,从那年冬天,直到世界毁灭。
“仁慈而善良,伊萨克皇帝真是个好人啊……”
父亲临死前,看着吃饱饭的族人,还在如此喃喃自语。
后来,这些受教会所救助的吉普赛部落大多接受了宗教管理,在神学院中进行过培训的吉普赛人成为了东正教会伸向流浪民族的触手,一些教士在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后,还会主动劝说兄长或父亲停止流浪,安家立业。
“司令官,我们的下一站在什么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