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学术界的『超级权限』?(3 / 5)
而这个认可又会演化出许多標准,最终达成“学术话语权”的垄断。
有多严重呢?不怎么发、但天天看的翟达很清楚:深入骨髓。
举个简单的例子。
產自中国的高质量sci论文数量,占据全球总数的22.3%,但在全球学术期刊编委、评审席位中,中国人只占据2.5%。(2011年数据,且不统计华人、流出人才)
粗暴的翻译一下:科技发展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推动的,却变成了给评委表演的配角。
而所有高质量sci论文中,只有5%会发表在国內期刊,剩余的95%,因为学术体系的“以西为尊”,事关晋升、评级等,都是优先外发。
常有反思党提及,这是因为国內学术环境差,中国人不守信只讲人情世故造成的。
但这里可以先別反思了。
学术不端是客观存在的严肃內部问题,阻碍著科技发展,但这不是西方世界高高在上当裁判的理由,反观若是认真去看“不讲人情世故”的西方论文..
你会发现那边更水。
你期待那些卖血还午餐贷的学生,能有多优秀么?
这种情况到翟达重生前夕,並没有太多变化,甚至越发严重,热点论文占据全球48.4%,高引用论文占据33.8%,但依旧没有话语权。
哪怕国內学者已经在《科学》、《自然》等顶刊占据了半壁江山...
学术界人家依然是裁判,你依然是选手。
而研究院若想建立自己的期刊,做都做了就要有目的,比如一个愿景,或者一个目標。
在翟达看来,也许可以以“促进学术话语权转移”为目標。
至少平权吧?
都二十一世纪了,男女都平等了,不同国度的科研工作者还不平等?
多少知名大学的教授,出国交流谦卑如狗,这其中固然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惯性,但底层逻辑还是话语权的丧失。
美国沃伦国立大学客座讲师,用英文写著就一文不值,因为这是个野鸡大学。
但换成中文,在国內够他混成名人了,如此利益下自然有人用膝盖蹭著出去,然后站直了回来,並成为这个体系的坚定拥护者。
翟达觉得,以常规思路,去办一个被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期刊”,没啥意思。
研究院进去也是“选手”,“裁判”还是那些人。
若想干掉裁判,就必须要有一点顛覆性:比如在新场地,举办新比赛!
就像.,.柯达到死也想不到,弄死它的是做手机的。
那撬动“学术话语权”的人,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弄作业系统的?
新时代,就要构建新时代的秩序,也要有新时代的“工具”。
现在的学术体系太低效了,大部分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邮件思维”,甚至几十年前的“信件思维”。
在翟达看来,相当低效。
离学阀太近,离社会太远。 ↑返回顶部↑
有多严重呢?不怎么发、但天天看的翟达很清楚:深入骨髓。
举个简单的例子。
產自中国的高质量sci论文数量,占据全球总数的22.3%,但在全球学术期刊编委、评审席位中,中国人只占据2.5%。(2011年数据,且不统计华人、流出人才)
粗暴的翻译一下:科技发展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推动的,却变成了给评委表演的配角。
而所有高质量sci论文中,只有5%会发表在国內期刊,剩余的95%,因为学术体系的“以西为尊”,事关晋升、评级等,都是优先外发。
常有反思党提及,这是因为国內学术环境差,中国人不守信只讲人情世故造成的。
但这里可以先別反思了。
学术不端是客观存在的严肃內部问题,阻碍著科技发展,但这不是西方世界高高在上当裁判的理由,反观若是认真去看“不讲人情世故”的西方论文..
你会发现那边更水。
你期待那些卖血还午餐贷的学生,能有多优秀么?
这种情况到翟达重生前夕,並没有太多变化,甚至越发严重,热点论文占据全球48.4%,高引用论文占据33.8%,但依旧没有话语权。
哪怕国內学者已经在《科学》、《自然》等顶刊占据了半壁江山...
学术界人家依然是裁判,你依然是选手。
而研究院若想建立自己的期刊,做都做了就要有目的,比如一个愿景,或者一个目標。
在翟达看来,也许可以以“促进学术话语权转移”为目標。
至少平权吧?
都二十一世纪了,男女都平等了,不同国度的科研工作者还不平等?
多少知名大学的教授,出国交流谦卑如狗,这其中固然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惯性,但底层逻辑还是话语权的丧失。
美国沃伦国立大学客座讲师,用英文写著就一文不值,因为这是个野鸡大学。
但换成中文,在国內够他混成名人了,如此利益下自然有人用膝盖蹭著出去,然后站直了回来,並成为这个体系的坚定拥护者。
翟达觉得,以常规思路,去办一个被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期刊”,没啥意思。
研究院进去也是“选手”,“裁判”还是那些人。
若想干掉裁判,就必须要有一点顛覆性:比如在新场地,举办新比赛!
就像.,.柯达到死也想不到,弄死它的是做手机的。
那撬动“学术话语权”的人,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弄作业系统的?
新时代,就要构建新时代的秩序,也要有新时代的“工具”。
现在的学术体系太低效了,大部分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邮件思维”,甚至几十年前的“信件思维”。
在翟达看来,相当低效。
离学阀太近,离社会太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