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学术界的『超级权限』?(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乾脆就彻底顛覆,让他们感受一下“移动网际网路思维”。
  反正研究院家大业大,不了几个钱..
  想到这里,翟达拨出了一个电话,给“图灵”程墨。
  “会长,我在。”
  “程墨,你觉得以移动互联思维,搞学术平台,有没有搞头?”
  电话那边,办公室內加班的程墨脑子转了许久。
  中文果然博大精深...活久了总会遇见听不懂的內容..
  翟达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你看,现在学术期刊本就没什么人看纸质版了,姑且可以理解为一个基於pc』的线上体系,你觉得第一个將学术』搬上移动端』的人,有没有机会爭取到一点话语权?”
  “功能一点不复杂不是么?甚至数据量也不会很大,不过是个投稿、评审、
  发表、查询机制罢了。”
  “学术期刊的核逻辑,不就是影响力』么,但它们再怎么努力,哪怕累积了上百年,影响力也不过局限在学术界,但用鸿图os为支撑,范围则可以覆盖到全球、全阶层。”
  “构建一个更贴近生產、生活、社会的学术平台,把那些顶著专家』名號的人外衣拔下,让所有人都能看看什么叫“学术』,也顺势重组一下学术界』的逻辑,学术也许不能平民化』,但它应该平等化』。”
  “否则什么垃圾也敢自称专家,评个优秀论文....不就是篤定了学术体系复杂、有隔阂,一般人根本查不到他们么?”
  “以前那些学术期刊,都给它们收录进去,反正都是公开的,但让他们蹲在下面表演...我们自己做裁判!”
  说到这里,程墨已经完全明白了,脑子里开始下意识构建模擬。
  就像会长说的,从程序角度,一点也不复杂。
  如果有一个移动应用,可以依託鸿图的超强覆盖率,撬动那些学术人士加入,天然就会如“期刊”一样,有了基础“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上面可以顺畅的查询全球科研成果,这个体系也不庞大,比不上“通用搜寻引擎”万分之一。
  顺带可以让科研人员直接交流,承担一定社交属性....本身也作为“被投稿方”接受全球投稿...审稿任务就线上匿名分发即可。
  因为移动网际网路的便利,响应速度也会快很多。
  到时候,收录《自然》、《细胞》、《科学》这样的顶刊,但在导览上都放在自家后面....
  全球用户先看到的,是“机械核心研究院”体系下的论文,然后才是传统期刊论文。
  甭管初期內容怎么样,一眼看过,就有种话语权重新分配的感觉,根植在用户心里。
  哪怕科研人员,也会逐渐倾向於更方便、更快捷的使用习惯,继而进一步改变他们的认知。
  科研人员也是人,也用手机,也需要省时间。
  而且..也图名、图利。
  当一篇论文被“机核”收录,能带来广泛的知名度和声望时,他们会来的。
  会自带乾粮的来。
  从基层科研人员,一路撬动到顶级大佬。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