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三晋菜不入流?(4K)(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魏碑则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字体不同而风格多样,但整体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对陈景乐这种书法创作者来说,极具诱惑。
  特别是魏碑刀刻感,或者说金石感突出,风格强势,跟他个人风格很契合。
  众所周知,东晋之后分南北朝,书法也因此形成两大不同流派。
  北派就是现在所说的魏碑,更显古朴豪放,长于榜书。南派则以二王为正统,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各有特点。
  因此魏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无不对其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是汉碑中的上品。
  但问题又来了,早期的书法主流是帖学,碑学是非主流,在大部分书法家看来,南方的二王是雅,北方的魏碑是俗。
  因此魏碑虽是上品,但自李唐之后,宋元走的都是行书草书创作路线,再没有能比肩唐楷的作品。
  到明清时期,馆阁体盛行,书法就更加僵化。
  或许是触底反弹,近代金石文字学的兴起,大量魏碑文物出土,加上大家对馆阁体的反思,使得魏碑自清中后期起,书法圈对魏碑愈发追捧,使得魏碑重新回到大众眼前,一直到今天。
  就连现在的云州南站,招牌上的四个字,都是魏碑体。
  要知道书法圈是有鄙视链的。
  写行草的看不起写篆隶的,写篆隶的看不起写楷书的,写楷书的看不起写瘦金的,写瘦金的看不起写江湖体的,写江湖体的看不起写硬笔的。
  但无论如何,如今的魏碑都处于书法圈字体金字塔的上层。
  至于有些人觉得魏碑属于丑书,只是当下很多人为了突出那种金石感,书写过程中太过刻意去模仿原碑文,才使得看起来不够美观。
  而且大部分模仿的,大多是名不经传的民间碑文,追求所谓的古朴质感,写得歪七扭八。
  实际上他们书写的魏碑,与真正的魏隶、魏楷没有多大关系,更多是对清代与民国风格的延续,而且有气无力,多少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
  人家北魏汉化程度那么高,又不是野人,会连书法都写不好吗?
  南北朝时期,北魏既承秦汉两晋,同时又与南方有文化交流的情况下,何至于成某些人眼中的小孩书法?
  “归根究底,是人的问题!”
  且不说墨迹很难真正做到碑文那种独特风格,临摹就算了,还不去临精品,非得盯着那些歪七扭八的临,把魏碑往丑书方向带,当真又蠢又坏!
  看看《魏故太守张玄墓志》,看看什么叫做精品!
  同为楷书,却比唐楷高级,笔法中锋侧锋兼用,刚柔并济,多参隶意,既有唐楷的成熟,魏碑的多变,还有隶书的古意。
  我们现在所用的第五套纸币上面那行字,就是这个字体。
  可见古人的审美并不低级。
  反倒是现代人的审美有点退化了,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创新,往奇形怪状方向走。
  大可不必。
  真正看过古碑之后,才明白为什么都说没有比直接看原碑文,更能上溯古意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