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骁骑营(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烈等人连忙侧身避开,抚胸道:“小王爷折煞末将等人了,末将等不敢当。”
  “诸位当得起。”
  李骁呵呵一笑,走上前来摸了摸金刀的脑袋:“明年金刀便会入武备学堂,到时候你们都是他的先生,教他骑射、战术。”
  “这份师生情谊,自然当得起他的一拜。”
  “你们也不必把他当做是本王的儿子,该如何操练就如何操练,本王绝不心疼。”
  赵烈等人闻言,心中感慨不已。
  寻常权贵都恨不得将子女捧在手心,可大王却主动让小王爷来条件艰苦的武备学堂,与普通学生一起训练,这份格局与远见,实在令人敬佩。
  随后,众人簇拥着李骁走进营寨,赵烈一边带路,一边向李骁详细介绍金州武备学堂目前的情况。
  毕竟李骁出征三年,学堂的情况变化还是挺大的。
  就比如,第三期学生的情况就是李骁不了解的。
  因为这批学生是在李骁出征后不久招收的。
  “启禀大王,如今学堂按照年龄分为三期学生:十四到十六岁为第一期,十到十三岁为第二期,七到九岁为第三期。”
  “其中第一期现有三百四十六人,第二期有五百六十八人,第三期有八百三十二人。”
  ……
  年龄越大的学生数量之所以越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便是严格的淘汰制。
  金州武备学堂每年都会进行考核,连续两次考核不过便会留级,若还是考核不过便会清退。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学生数量自然更少。
  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来源限制。
  很多家长舍不得送孩子来,因为男孩是家里的主要劳力,留在家里能放羊、干农活,长大也能参军谋生。
  所以第一期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战争孤儿。
  但随着北疆生活条件改善,越来越多有见识的百姓意识到学堂的好处,不仅能学本事,还能让孩子有个好前程。
  即便家里少了个劳力,也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且学生在学堂里也会放羊、干活赚伙食费,并不算白吃白住。
  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将孩子送进学堂,学生的数量自然一期比一期多。
  但还是那句话,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英雄。
  秦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一是为了提升整体的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挑选并培养精英人才。
  将整个秦国的精英纳入管理之下,为我所用。
  听着赵烈的介绍,李骁微微点了点头,对金州武备学堂的发展还算是满意。
  又转头看向了旁边的一名独臂中年男人,沉声问道:“武参军,当初建武备学堂,是以金州和大漠为试点。”
  “如今大漠学堂的情况如何?其他几所学堂呢?”
  武刚,乃是金州老汉民出身,官至副千户,当年与乃蛮人的战争中断了一臂,选择转业,并被李骁任命组建金州武备学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