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骁骑营(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学堂的第一代总教官,将金州武备学堂管理的有声有色。(见232章)
  可以说,如果不转业的话,如今的武刚至少也是个万户。
  不过,转业之后的他,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第一批学生试点成功后,李骁便决定扩建北疆学堂体系,在大都护府之下建立了教育司,与度支司、盐铁司等司部平级。
  任命武刚为教育司参军,统筹北疆所有武备教育事务。
  听到李骁的问话,武刚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启禀大王,大漠武备学堂规模比金州略小,第一期学生有两百三十五人,第二期学生有五百零八人……”
  “除了金州和大漠之外,阴山、伊犁、甘肃的武备学堂也已步入正轨。”
  武刚继续说道:“阴山学堂现有学生三百余人;伊犁学堂靠近七河,战事频发,孤儿更多,有学生六百人。”
  “甘肃学堂因刚建立不久,规模最小,仅有三百余人。”
  金州和大漠是秦国的基本盘,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很多政策都会优先落地这两州。
  但其他各州也在稳步推进。
  除了武备学堂,教育司还在每个千户所建立了‘府学’。
  因为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学生送进学堂,毕竟那便意味着家庭缺少了重要劳动力。
  但北疆的教育事业还需要继续推进,至少要让更多的人识字。
  于是,府学便相应的建立了起来,它没有武备学堂那么全面、专业,更像是扫盲班。
  因为条件有限,每个千户只能安排一两名先生,核心任务就是教孩子识字。
  哪怕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会写一二三,也是好的。
  此外,教育体系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便是战争孤儿。
  所有战争孤儿都集中在专门的营地抚养,雇佣了女工照顾他们的生活,相当于孤儿院。
  等孩子长到六岁,会根据性别分流:女孩进入女工学校,学习纺纱、织布等手艺,能养活自己即可。
  时代环境有限,让她们安安稳稳长大,结婚生子,为北疆繁育人口,便是尽了本分。
  男孩则会进入武备学堂接受军事化训练,但学堂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每年考核,合格者升级,有医学、工匠天赋的会转去专门学校培养。
  连续不合格的,会先留级,若仍无进步,便会安排去国有牧场放羊,不再浪费教育资源。
  并非放弃他们,只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或许等他们长大之后,也梦在战场上能大放异彩,但肯定要比学堂出身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李骁边向营地里面走着,一边听着武刚对各学堂、府学、幼学的简单介绍,不时的点着头。
  沉声说道:“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关乎我大秦基业的根本。”
  “府学扫盲、幼学养基、武备育才,缺一不可,你们做得细致,很好。”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训练场。
  只听见马蹄声、喊杀生、呼喝声不断,学生兵们正在进行各种训练。
  有的在做引体向上,手臂青筋暴起;有的在练习马刀劈砍,动作利落;还有的围着沙盘,在教官指导下推演战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