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民以食为天(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716章 民以食为天
  长安。
  东宫显德殿中,
  李世民正跟宰相和三司官员,商议仍然严重的盗贼问题。
  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今日上殿议事,“陛下,治沉疴下猛药,治乱世用重典,宜猛不宜宽。
  请严刑峻法以治之!”
  皇帝哂笑,
  摇了摇头道:“民之所以为盗,皆因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交集,便顾不上礼仪廉耻了。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让百姓吃穿有余,则自然不再为盗,何必用严刑重法呢?”
  户部侍郎孙伏伽提议,
  “请在全国州县全面恢復义仓之制,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穫之日,隨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於当社造仓窖贮之。
  若时有不熟,当社有饥饉者,即以此谷賑给。”
  孙伏伽也认为百姓为盗,皆因饥饉,建立义仓,备粮賑灾救荒,百姓有口吃的,绝大多数人便都不会去做贼盗。
  这就是从源头上止盗,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止盗。
  李世民大为赞同此提议。
  其实义仓不是新鲜事,隋朝时就设立了,开始叫社仓,建於村社,官府劝课,而不强迫,也由村社自己管理。
  是民间公益的。
  但是后来,社仓的粮食,被朝廷盯上,於是朝廷要求社仓必须建立在州城县城,並且要由官吏徵收管理,
  甚至从劝课,也变成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的强制徵收。
  到了隋大业年间,国用不足,义仓粮经常被挪用以充官费。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等真正发生饥荒时,管理义仓的官吏,却不肯开仓放粮,甚至是无粮可放了。
  义仓的挪用和贪污问题都很严重。
  大唐开国以来,也沿用了义仓制度,一开始就是隋朝那套。
  现在孙伏伽提出,重建义仓,是重建最开始的社仓那套,於村社里建仓,百姓自愿捐粮,自己管理,遇饥荒也是优先賑济本社村民。
  社仓就跟民间的合作社一样,数户或数十户百姓结为社,互帮互助。
  兵部郎中戴胄站出来反对,“义仓当由朝廷统一管理才行,十几户几十户一社的社仓,管理、贮存上都有诸多不便。”
  吏部侍郎韩仲良也道,“先前各地义仓,大体沿用前朝制度,但因动盪,有的地方按户等徵收,有的地方按田劝课,
  臣以为,当统一制度,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
  朝廷粮食的储备,中央有太仓、各转运仓、军仓,地方上有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是义仓、社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