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民以食为天(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事交予有司,议立条制。”
  裴矩支持按亩纳二升的基本制度。
  李世民在殿上也直接答应了。
  关於孙伏伽的提议,兵部郎中戴胄认为,义仓之外,百姓若是自愿,也可於村社再立社仓,大户地主可在丰年时捐粮入仓,自己管理。
  “臣听闻,李司空家乡万年御宿乡中,就一直有设立类似的粮仓,听说有村社仓、学会仓、桥会仓等等,
  这些社仓、会仓,都是百姓自愿捐粮,自己推举德高望重村民组成理事会管理,
  每年新粮入仓,旧粮便借贷出去以获利息,遇灾年賑济社民。
  朝廷可以鼓励各地大户牵头,设立社仓,由州县派乡吏监督、审核仓帐。”
  他认为,社仓可以管,完全民间百姓自发,官府只派人监督,而不管理,跟义仓粮不相干。
  戴胄还提出,
  义仓粮按亩徵收,而对於没有田地的商户匠户,也当按户等计算义仓缴纳额徵收。
  义仓粮,將成为大唐財政的压舱石,
  既备荒年,
  也为国家財政兜底,万一国用不足,也可临时挪用一二。
  前朝可就是这样乾的。
  亩纳两升,
  百亩纳两石。
  这其实变相的把国家正赋的租,相当於翻了一倍。
  口口声声说著轻徭薄赋的皇帝,
  却对他们的提议完全赞同。
  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
  心里很清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以前还有隋朝的一点老底可用,太原备战的物资钱粮,西京东都的府库,但这些仓储也是越用越少。
  不能找到新的財源,
  朝廷可就要运转不了了。
  大唐的地方官没俸禄,只有公廨田、职田租子,
  京官虽有禄米和职田,但现在官吏增多,京官的职田却已经往往不够分了,只能直接发粟。
  原本职田一亩,能收到六斗,甚至更多的租子。而现在朝廷发粟,一亩职田,只发给两斗粟。
  职田租子收入从六七斗到二斗,少了好几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