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不好意思,没忍住(5k)(3 / 4)
“啊?已经解决了?”同志们本来还想着,有什么非常高深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麻烦,没想到已经掌握相关技术。
高振东笑道:“大家也不用把sar想得太高级,毕竟这个技术出现,已经接近十年了,虽然还没有非常实用,但是至少理论的底子,是8年前的。同志们要重视这个技术,但是不用仰视这个技术。”
还得是高委员,看看,这心态,这气度,这高度……
他这个态度,让同志们心里对sar的看法又有了一些改变,好的心态,对于工作的推进,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那是哪一种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志问道。
高振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迂回了一下:“这个答案,就在第二个方向的名字里,大家想想?”
同志们陷入了思考。
距离向……距离……
我们手上解决距离分辨率最好的技术是什么?
孟工一拍大腿:“嗨!我明白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呢!脉冲压缩!您在提高雷达测距分辨率时指导我们搞的脉冲压缩技术!您这准备工作做得,也太早了。”
脉冲压缩技术的好处就在于,只要时间带宽积够大,就能获得足够的距离分辨率。
另外两位同志也是一脸“就这”的表情,合着高委员这里,早就把技术给准备下了啊,这提前量,打得也忒长了吧。
看着他们的表现,高振东连忙“辟谣”,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也没那么夸张,脉冲压缩作为雷达测距的基础技术,也不是专门为合成孔径准备的,只是恰好合适,恰好合适。”
同志们嘴上是是是,心里却不见得这么想,您自己都说了,sar出现已经很久了,所以您作为雷达方面的顶级大拿,很久之前就结合sar的应用需求,提前部署了一项有很多实用方向的基础技术,也很合理吧?
看他们的表情,高振东知道他们大约是不认可自己的辟谣的,不过这事儿也没法说,越描越黑,再说了,这特么也不用解释啊,别管怎么着,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方位向上有合成孔径,在距离向上有脉冲压缩,是不是就把二维面内的分辨率问题都解决了?”
孟工他们这个佩服啊,那是没得说,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番对话,就把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所需的基础技术都一并解决。
有位同志突发奇想,觉得既然都这样了,为什么不用一个技术解决两个问题?
“高委员,那为什么不在方位向上也使用脉冲压缩技术,那不是就无需合成孔径了么?”
高振东乐了,想法很好,下次别想了。
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他解释道:“因为这样的话,成像算法压根算不过来,抛开实际上的技术问题不说,仅仅是从理论上,这种方式的性能就被合成孔径技术甩下一大截。别忘了,我们搞这个雷达,是要连续扫描成像的,sar的成像是个二维解的卷积过程,而在方位向上的合成孔径过程,从数学上就适合参与这个卷积过程……”
糟了,数学不会骗你,数学不会就真的不会。
不过作为搞雷达成像的的孟工,对这个还是清楚的:“对,高委员说得太对了,sar比两个方向都用脉冲压缩雷达测距,在成像上要简单得多!”
高振东笑道:“实际上,脉冲压缩的效果,对于方位向上的孔径合成也是有利的。而且sar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进行必要的距离徙动校正之后,还能把方位向和距离向解耦,将二维处理进一步分解为两个一维处理……”
他的话让同志们又惊又喜。
惊的是高委员明显在这条路上思考了很深很远,绝不只是他说的“有兴趣”这么简单,他的兴趣大得可怕!
从一个“距离徙动校正”就知道,在他的脑海里,恐怕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基本理论,甚至有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技术,因为这个词他们都听不懂,不知道到底是个啥,只能判断是个和距离有关的数据校正操作。
自己越听不懂,越是好事!这么正式同时听起来就不明觉厉的名词,说明高委员已然成竹在胸。
这走得也忒快了。
至于喜,自然也是因为高振东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又远又快,这说明什么?这东西齐活儿啊! ↑返回顶部↑
高振东笑道:“大家也不用把sar想得太高级,毕竟这个技术出现,已经接近十年了,虽然还没有非常实用,但是至少理论的底子,是8年前的。同志们要重视这个技术,但是不用仰视这个技术。”
还得是高委员,看看,这心态,这气度,这高度……
他这个态度,让同志们心里对sar的看法又有了一些改变,好的心态,对于工作的推进,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那是哪一种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志问道。
高振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迂回了一下:“这个答案,就在第二个方向的名字里,大家想想?”
同志们陷入了思考。
距离向……距离……
我们手上解决距离分辨率最好的技术是什么?
孟工一拍大腿:“嗨!我明白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呢!脉冲压缩!您在提高雷达测距分辨率时指导我们搞的脉冲压缩技术!您这准备工作做得,也太早了。”
脉冲压缩技术的好处就在于,只要时间带宽积够大,就能获得足够的距离分辨率。
另外两位同志也是一脸“就这”的表情,合着高委员这里,早就把技术给准备下了啊,这提前量,打得也忒长了吧。
看着他们的表现,高振东连忙“辟谣”,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也没那么夸张,脉冲压缩作为雷达测距的基础技术,也不是专门为合成孔径准备的,只是恰好合适,恰好合适。”
同志们嘴上是是是,心里却不见得这么想,您自己都说了,sar出现已经很久了,所以您作为雷达方面的顶级大拿,很久之前就结合sar的应用需求,提前部署了一项有很多实用方向的基础技术,也很合理吧?
看他们的表情,高振东知道他们大约是不认可自己的辟谣的,不过这事儿也没法说,越描越黑,再说了,这特么也不用解释啊,别管怎么着,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方位向上有合成孔径,在距离向上有脉冲压缩,是不是就把二维面内的分辨率问题都解决了?”
孟工他们这个佩服啊,那是没得说,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番对话,就把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所需的基础技术都一并解决。
有位同志突发奇想,觉得既然都这样了,为什么不用一个技术解决两个问题?
“高委员,那为什么不在方位向上也使用脉冲压缩技术,那不是就无需合成孔径了么?”
高振东乐了,想法很好,下次别想了。
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他解释道:“因为这样的话,成像算法压根算不过来,抛开实际上的技术问题不说,仅仅是从理论上,这种方式的性能就被合成孔径技术甩下一大截。别忘了,我们搞这个雷达,是要连续扫描成像的,sar的成像是个二维解的卷积过程,而在方位向上的合成孔径过程,从数学上就适合参与这个卷积过程……”
糟了,数学不会骗你,数学不会就真的不会。
不过作为搞雷达成像的的孟工,对这个还是清楚的:“对,高委员说得太对了,sar比两个方向都用脉冲压缩雷达测距,在成像上要简单得多!”
高振东笑道:“实际上,脉冲压缩的效果,对于方位向上的孔径合成也是有利的。而且sar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进行必要的距离徙动校正之后,还能把方位向和距离向解耦,将二维处理进一步分解为两个一维处理……”
他的话让同志们又惊又喜。
惊的是高委员明显在这条路上思考了很深很远,绝不只是他说的“有兴趣”这么简单,他的兴趣大得可怕!
从一个“距离徙动校正”就知道,在他的脑海里,恐怕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基本理论,甚至有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技术,因为这个词他们都听不懂,不知道到底是个啥,只能判断是个和距离有关的数据校正操作。
自己越听不懂,越是好事!这么正式同时听起来就不明觉厉的名词,说明高委员已然成竹在胸。
这走得也忒快了。
至于喜,自然也是因为高振东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又远又快,这说明什么?这东西齐活儿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