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外包(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几年已经有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做这项尝试,其中有点迅速崛起,比如infosys。
  infosys最早的业务就是帮助硅谷的公司做软体外包,他们抓住了好时机。
  印度的外包优势不仅仅在於他们能以美国同行一半的价格,向跨国企业交付软体系统。
  同样重要的是,还能压缩时间。
  印度籍的顾问和美国客户一起在美国的白天工作,然后把简报发给印度。
  印度的软体团队在自己的白天(美国的晚上)工作,这样美国客户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可以看到结果。
  於是,一个工作日就变成了两个。
  无缝衔接,资本的最爱。
  印度人很擅长这种事,他们也习惯了这种分散的做法。
  这种灵感或许来自於他们的家乡,那里做贸易的家族数世纪以来都把家庭成员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打拼自己的商业天地。
  当你和这个家庭的成员谈话时,即使那个人在习惯方面非常狭隘,你也会发现他们常常对地点和距离出人意料的不在乎。
  只有成本和收入才是他们关心的事,如果后者超出前者,那就是一笔好买卖,无论地理上看有多奇怪。
  这种思维方式,恰好无比契合全球化的概念。
  欧美资本有意,印度人又习以为常,一拍即合。
  至於西方本土工人的抗议,谁在乎?
  古尔冈区为外包业务在印度的兴起,提供了另一个要素:巨大的高科技不动產园区。
  早在80年代,dlf集团就开始在慢慢收购这里的农田。
  等到91年彻底放开后,这片地区释放了惊人的价值。
  古尔冈为在印度的主要全球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这里距离德里机场並不算远。
  前十年的时候,很多国家大使馆都设在这里,各种企业也陆陆续续进驻,有些是从商业之都孟买搬过来的。
  通用电气也在那时候宣布將在古尔冈区设立一家新的公司,即通用金融服务公司。
  这个新公司专门为通用集团下的后勤业务提供支持,拉曼在96年的时候接到了他们的电话。
  对方问他有没有兴趣,在通用进一步发展他在美国运通的实验。
  他去了新德里的欧贝罗伊酒店和通用的ceo加里做了探討。
  后者眼光卓绝,且十分有魄力。
  他直接问拉曼关於外包的事:“如果这事没成,我们会损失多少?”
  拉曼在心里预估的数字上又加了三百万,“可能有一千万美元。”
  “好的,”加里说,“这就是点小钱,我会把钱打到一个帐户里,没人会过问你怎么用这笔钱。”
  於是拉曼全心全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外包实验,他以前在运通做过类似的事,却从没为此单独成立一个公司。
  他在古尔冈租了一间办公室,那是印度的第一家国际电话中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