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长安三舍(3 / 4)
所谓『府兵制』,『农庄制』得以试行,甚至於眼下轰轰烈烈的冯翊扫蝗得以贯彻,全都因大汉上位掌权者全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没有来自世家大族的掣肘与內耗。
『太学』亦然。
在决定设立太学以后,刘禪与丞相共同参详,並没有直接恢復两汉旧有的太学制度,而是仿效曹魏『五经课试法』,创立了更精密、更务实的『三舍法』,太学亦非从前只学儒家经典的太学。
太学如今分为四个学科。
儒学,算学,工学,农学。
明面上最重要、最根本的仍是儒学无疑。
其他几门学科,相当於掛在太学名下的杂学。
但实际上,大汉招募儒学博士的同时,大量向民间招募精通算学、工学、农学的士人、百姓,通过赏赐与待遇上的尊崇,让这些精通杂学之士將知识与经验传授、总结成书,甚至直接成为讲师。
至於配套的『三舍法』,便是为了更快地为大汉培养出有一定实务能力的官吏。
所谓『三舍法』,便是三种斋舍的意思,太学生分为外舍、內舍、上舍三级。
外舍为初级,员额便是第一批太学生三千余人。
內舍为中级,员额三百。
上舍为高级,员额六十。
相当於外门弟子、內门弟子与亲传弟子的区別。
太学生按『斋』管理,每斋约三十人。
由於长安不像洛阳,被董卓付之一炬,有不少空出来的屋宅,於是实行寄宿制。
来自四面八方的太学生平日到太学上课,回到斋舍后,便与同斋生一起研究、自习。
太学会在春三月与秋九月组织两次考核,进行升舍公试。
『升舍』即为三舍法核心所在。
最关键的升舍,便依靠每年春秋两度的公试。
以儒学为例,考试虽仍旧考察经义,却不再以通晓经义为主,而更多考核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某一特定事件、政务的思考与处理能力。
这便是经义以外的『策论题』。
至於算学、农学,考核的同样是处理具体政务、庶务的能力。
外舍升內舍,名额暂定为优等五十人、良等二百五十人。
定额选拔,毫无疑问,便是通过持续高压的竞爭,汰弱留强,確保最终人选的精英性。
进入內舍后,一旦再通过考核进入上舍,便是仕途坦荡了。
上捨生,最终考核,由朝廷大臣主考。
成绩分三等。
上等者可直接授官,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直接转化。
中等者则可以“守官”,也就是代理某县县尉、丞、长之职,跟在前辈身边打杂学习。 ↑返回顶部↑
『太学』亦然。
在决定设立太学以后,刘禪与丞相共同参详,並没有直接恢復两汉旧有的太学制度,而是仿效曹魏『五经课试法』,创立了更精密、更务实的『三舍法』,太学亦非从前只学儒家经典的太学。
太学如今分为四个学科。
儒学,算学,工学,农学。
明面上最重要、最根本的仍是儒学无疑。
其他几门学科,相当於掛在太学名下的杂学。
但实际上,大汉招募儒学博士的同时,大量向民间招募精通算学、工学、农学的士人、百姓,通过赏赐与待遇上的尊崇,让这些精通杂学之士將知识与经验传授、总结成书,甚至直接成为讲师。
至於配套的『三舍法』,便是为了更快地为大汉培养出有一定实务能力的官吏。
所谓『三舍法』,便是三种斋舍的意思,太学生分为外舍、內舍、上舍三级。
外舍为初级,员额便是第一批太学生三千余人。
內舍为中级,员额三百。
上舍为高级,员额六十。
相当於外门弟子、內门弟子与亲传弟子的区別。
太学生按『斋』管理,每斋约三十人。
由於长安不像洛阳,被董卓付之一炬,有不少空出来的屋宅,於是实行寄宿制。
来自四面八方的太学生平日到太学上课,回到斋舍后,便与同斋生一起研究、自习。
太学会在春三月与秋九月组织两次考核,进行升舍公试。
『升舍』即为三舍法核心所在。
最关键的升舍,便依靠每年春秋两度的公试。
以儒学为例,考试虽仍旧考察经义,却不再以通晓经义为主,而更多考核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某一特定事件、政务的思考与处理能力。
这便是经义以外的『策论题』。
至於算学、农学,考核的同样是处理具体政务、庶务的能力。
外舍升內舍,名额暂定为优等五十人、良等二百五十人。
定额选拔,毫无疑问,便是通过持续高压的竞爭,汰弱留强,確保最终人选的精英性。
进入內舍后,一旦再通过考核进入上舍,便是仕途坦荡了。
上捨生,最终考核,由朝廷大臣主考。
成绩分三等。
上等者可直接授官,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直接转化。
中等者则可以“守官”,也就是代理某县县尉、丞、长之职,跟在前辈身边打杂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