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逃离大英博物馆(为雪糕大佬加更)(6 / 9)
他们並未久留,走上二层,特意去寻找了著名的復活节岛摩艾石像。
那尊巨大的玄武岩石像背对著入口,孤零零地矗立在展厅一角,巨大的背影在射灯下投出长长的阴影,散发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与哀伤。简介牌上简短地写著它於1868年被英国皇家海军“托帕斯”號带回保护。
没有激烈的爭夺,没有复杂的条约,只有面对坚船利炮的无声妥协。
还有奈及利亚的贝寧青铜器,这些製作於13至16世纪的精致青铜浮雕与雕像,是贝寧王国宫廷艺术的巔峰,在1897年,英国发动“贝寧惩罚远征”,武力攻陷並焚毁贝寧城后,作为赤裸裸的战利品被劫掠至英国;
亚述帝国的猎狮浮雕,来自伊拉克北部,这些描绘亚述巴尼拔王猎狮场景的巨石浮雕,气势恢宏,是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瑰宝,由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发掘並运回。
这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珍宝,共同构成了一幅由殖民权力书写的“全球文明”图景,每一件都標註著其原生地的坐標,也烙印著一段被剥离故土的记忆。
带著这份愈发清晰的歷史感知,他们终於来到了此行的终点中国馆。
刘伊妃站在门前,看著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苦笑:“我都不敢进去了,感觉会很鬱闷的,看著这么多好东西被英国人囚禁在这里。”
“落后是这样的,走吧,今天我们也吃一吃『忆苦思甜』饭。”
身边有一个亚裔面孔的年轻男子走过,不知道是不是听了小刘的这句话有些不同意见,只是看到这对情侣的仪表姿態、以及身边黑衣阿飞的气势,瘪了瘪嘴欲言又止。
小情侣步入中国馆,空气仿佛都比其他展厅更沉凝几分。
从商周的青铜重器到汉代的陶俑模型,再到唐三彩和明清瓷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流光溢彩在此匯聚,却因脱离了原生语境而显得沉默而疏离。
刘伊妃在一组唐代三彩胡人俑前停下。那些骆驼和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栩栩如生,色彩斑斕。
“这些也是被抢来的吗?”她小声问。
“不全是。”路宽摇摇头,声音平和地解释,“很多是通过贸易或外交途径流出,清末民初时因政局动盪、古董市场混乱,被各国收藏家和大博物馆低价购得。但本质上,仍是国力衰微时,文明珍宝的流失。”
他们走到易县三彩罗汉像前。
那尊等身大小的罗汉静坐於展柜中,面容悲悯安详,釉色在灯光下流淌著千年时光的润泽。
周围是各国游客嘈杂的脚步声和议论声,与佛像的静謐形成了奇异对比。
刘伊妃静静凝视著罗汉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心中莫名涌上了“他在这里,会不会觉得吵?”的念头。
接著,他们看到了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残片和绢画。儘管只是方寸之间,但那飞天的飘逸、佛陀的庄严,依然震撼人心。
关於这些敦煌文物瑰宝流失的过往,在国內基本已经广为人知了——
1907年,英籍探险家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亚探险期间抵达敦煌,他利用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对经文宗教价值的敬畏以及对西方“探险”目的的不甚了解,通过200两左右的捐助,从藏经洞中换取了数量巨大的经卷、写本和绢画,总计约数万件。
如同此前路宽所说,小刘没有了之前看古埃及猫神时的雀跃轻鬆,不疾不徐地一件件地看过去,沉默不语。
一直来到了堪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女史箴图》处,画作被精心安置在独立的低光恆温展柜中,需要俯身细看才能领略其千年之前的笔触风华。
刘伊妃屏息凝神,隔著玻璃凝视那流畅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和典雅含蓄的色彩,希望藉此领略《太平书》第二季的汉风意蕴。
路宽站在她身侧,声音平静:“故宫博物院里也有一幅临摹得次一些的,我关注过这种技法。”
“这叫『高古游丝描』,”他手指虚点,引导著她的视线,“笔法连绵不断,匀细悠长,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衣袂的飘逸和人物的动感。顾愷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强调眼神是人物灵魂的窗口。你细看这些仕女的眼神,內敛而充满故事感,这是真正的『以形写神』。”
“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好比演员的表演,其实也是自己在作画,形神如何表达?此处可见一斑。”
他顿了顿继续道:“这幅画的意义远不止艺术技巧的巔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绢本人物画之一,是捲轴画形式的奠基之作。更重要的是,它將儒家对女性的道德规训,用极具美感和敘事性的画面呈现出来,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的中国人物画创作。”
“只可惜。”路老板摇头,语调略有痛惜:“这样的国之瑰宝在这里並未得到应有的珍视。早年博物馆为了便於西方模式的展览,竟然听信日苯画家的建议將其裁切成三段,裱在木板上。” ↑返回顶部↑
那尊巨大的玄武岩石像背对著入口,孤零零地矗立在展厅一角,巨大的背影在射灯下投出长长的阴影,散发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与哀伤。简介牌上简短地写著它於1868年被英国皇家海军“托帕斯”號带回保护。
没有激烈的爭夺,没有复杂的条约,只有面对坚船利炮的无声妥协。
还有奈及利亚的贝寧青铜器,这些製作於13至16世纪的精致青铜浮雕与雕像,是贝寧王国宫廷艺术的巔峰,在1897年,英国发动“贝寧惩罚远征”,武力攻陷並焚毁贝寧城后,作为赤裸裸的战利品被劫掠至英国;
亚述帝国的猎狮浮雕,来自伊拉克北部,这些描绘亚述巴尼拔王猎狮场景的巨石浮雕,气势恢宏,是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瑰宝,由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发掘並运回。
这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珍宝,共同构成了一幅由殖民权力书写的“全球文明”图景,每一件都標註著其原生地的坐標,也烙印著一段被剥离故土的记忆。
带著这份愈发清晰的歷史感知,他们终於来到了此行的终点中国馆。
刘伊妃站在门前,看著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苦笑:“我都不敢进去了,感觉会很鬱闷的,看著这么多好东西被英国人囚禁在这里。”
“落后是这样的,走吧,今天我们也吃一吃『忆苦思甜』饭。”
身边有一个亚裔面孔的年轻男子走过,不知道是不是听了小刘的这句话有些不同意见,只是看到这对情侣的仪表姿態、以及身边黑衣阿飞的气势,瘪了瘪嘴欲言又止。
小情侣步入中国馆,空气仿佛都比其他展厅更沉凝几分。
从商周的青铜重器到汉代的陶俑模型,再到唐三彩和明清瓷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流光溢彩在此匯聚,却因脱离了原生语境而显得沉默而疏离。
刘伊妃在一组唐代三彩胡人俑前停下。那些骆驼和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栩栩如生,色彩斑斕。
“这些也是被抢来的吗?”她小声问。
“不全是。”路宽摇摇头,声音平和地解释,“很多是通过贸易或外交途径流出,清末民初时因政局动盪、古董市场混乱,被各国收藏家和大博物馆低价购得。但本质上,仍是国力衰微时,文明珍宝的流失。”
他们走到易县三彩罗汉像前。
那尊等身大小的罗汉静坐於展柜中,面容悲悯安详,釉色在灯光下流淌著千年时光的润泽。
周围是各国游客嘈杂的脚步声和议论声,与佛像的静謐形成了奇异对比。
刘伊妃静静凝视著罗汉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心中莫名涌上了“他在这里,会不会觉得吵?”的念头。
接著,他们看到了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残片和绢画。儘管只是方寸之间,但那飞天的飘逸、佛陀的庄严,依然震撼人心。
关於这些敦煌文物瑰宝流失的过往,在国內基本已经广为人知了——
1907年,英籍探险家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亚探险期间抵达敦煌,他利用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对经文宗教价值的敬畏以及对西方“探险”目的的不甚了解,通过200两左右的捐助,从藏经洞中换取了数量巨大的经卷、写本和绢画,总计约数万件。
如同此前路宽所说,小刘没有了之前看古埃及猫神时的雀跃轻鬆,不疾不徐地一件件地看过去,沉默不语。
一直来到了堪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女史箴图》处,画作被精心安置在独立的低光恆温展柜中,需要俯身细看才能领略其千年之前的笔触风华。
刘伊妃屏息凝神,隔著玻璃凝视那流畅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和典雅含蓄的色彩,希望藉此领略《太平书》第二季的汉风意蕴。
路宽站在她身侧,声音平静:“故宫博物院里也有一幅临摹得次一些的,我关注过这种技法。”
“这叫『高古游丝描』,”他手指虚点,引导著她的视线,“笔法连绵不断,匀细悠长,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衣袂的飘逸和人物的动感。顾愷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强调眼神是人物灵魂的窗口。你细看这些仕女的眼神,內敛而充满故事感,这是真正的『以形写神』。”
“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好比演员的表演,其实也是自己在作画,形神如何表达?此处可见一斑。”
他顿了顿继续道:“这幅画的意义远不止艺术技巧的巔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绢本人物画之一,是捲轴画形式的奠基之作。更重要的是,它將儒家对女性的道德规训,用极具美感和敘事性的画面呈现出来,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的中国人物画创作。”
“只可惜。”路老板摇头,语调略有痛惜:“这样的国之瑰宝在这里並未得到应有的珍视。早年博物馆为了便於西方模式的展览,竟然听信日苯画家的建议將其裁切成三段,裱在木板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