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找藉口(1 / 5)
第781章 找藉口
西山开矿之事,过去还不到一个月。
但实际上张延龄自留的煤矿却已经开始批量出產煤,运输到京师后送入各大工坊。
除了完成日常冶铁炼钢所需外,还有部分製作成蜂窝煤,放到市面上……隨即就受到京师士绅的热烈欢迎,到了近乎疯抢的地步。
尤其是那些勛臣,大为惊嘆。
本来石炭非常难烧,且很容易出现燃烧不充足导致中毒的情况发生,为什么经过改造后的蜂窝煤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很多权贵本身就在西山拥有自己的煤矿,更有巨贾承包了新煤矿,都想试试这种新奇的东西,看看是否跟张延龄在西山演示的那般好使。
如此一来,本来各家日常所用,多为柴薪,有钱的则用木炭,但出了蜂窝煤这种新奇的东西后,好像谁家不进购些回去,就显得落伍,一时间烧蜂窝煤在京师蔚然成风。
这点就不得不提到张延龄安排秦昭进行的一番宣传和营销手段了……
先在王公贵胄中进行推广,然后再对民间那些富户说,你们看,权贵都在用这东西,既安全又耐烧,就算价格看上去不那么美丽,可架不住世人都有追求新奇事物的兴致。此时尚是初春,京师天气还很寒冷,很多人家需要取暖,百姓日常对柴火的需求量非常大,间接带火了新產品。
张延龄在城外开了三个专门生產和销售蜂窝煤的工坊,分別设在城东、城北和城南。
三个工坊每天都有大批煤炭运进来,进行粉碎处理,再添加碳化锯木屑、石灰、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和由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混合后由模具压製成型,便可以对外进行销售。
很多人家需要对自家炉子进行升级改造才能使用,不过各工坊简单粗暴,直接推出成品炉,供普通人家取暖和做饭使用……甚至连配套的铁壶、铁锅都有销售……短时间內就形成一整套產业链。
因为效果太好,蜂窝煤多孔的设计,可以让其充分燃烧,榨取出全部的能量,还能通过底部的进风口控制燃烧速度,避免天天生火的麻烦。对於普通人家来说,一个蜂窝煤就能实现夜间取暖以及第二天早上做早饭的需求,算是非常节省了。
不过眼下底层百姓还用不上这东西,不是说蜂窝煤的价格高到他们不可接受……毕竟这年头烧柴火的价格同样很离谱。
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放到了第一位,足以说明柴薪在这时代的重要性。京师这种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周边山头的树木几乎都被砍伐光了,木柴大多都是从其他地方运来,价格居高不下,更別说是专门加工过的木炭了,尤其是那些燃烧后没烟尘的木炭价格更是普通人不敢企及的。
底层百姓暂时用不上蜂窝煤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配套的炉子买不起,或是认为压根儿就没必要去买。
人们已经习惯了活在自己舒適圈內,按照一种熟悉而又传统的方法运转,短时间內很难去改变。
而那些中產人家对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却比较高,往往一条弄堂有一户人家使用了蜂窝煤,其他人去参观过后,只要有閒钱的,通常都会买上一整套。
如此一来,每天到三个工坊往外运蜂窝煤以及配套炉具的车辆,包括独轮车、板车、马车等,络绎不绝,更有人干起了中间商的行当,大批进购回去后,加价进行转卖。
……
……
蜂窝煤的热销,带动了西山煤矿的快速发展。
之前买下煤矿的商贾,抓紧时间生產,並且想把这种经营模式推广到全国。
毕竟张延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垄断这个行业,或者说,开採煤炭和製造蜂窝煤,更多是为造福百姓,让大明百姓能熬过寒冬,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
由此带来的利润,被张延龄用在了继续开发煤矿、铁矿,以及冶炼钢铁上,再就是筹募钱粮运往南方,充作治河之资。
目前的张延龄,地位卓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就在於他做的事,旁人都做不了,哪怕朝中文臣对他进行攻击,皇宫体系下的中官也想从他的生意中分一杯羹……但张延龄开设的赛道,不是他们想进就能进的。
门槛实在太高了!
张延龄能够赚取的银子,旁人连想都不敢想,更无法模仿,哪怕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却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再也没人愿意斥资与张延龄展开竞爭,就算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也以巴结张延龄为主,力爭获得张延龄的认可,如此才有喝汤的可能性。
想吃肉? ↑返回顶部↑
西山开矿之事,过去还不到一个月。
但实际上张延龄自留的煤矿却已经开始批量出產煤,运输到京师后送入各大工坊。
除了完成日常冶铁炼钢所需外,还有部分製作成蜂窝煤,放到市面上……隨即就受到京师士绅的热烈欢迎,到了近乎疯抢的地步。
尤其是那些勛臣,大为惊嘆。
本来石炭非常难烧,且很容易出现燃烧不充足导致中毒的情况发生,为什么经过改造后的蜂窝煤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很多权贵本身就在西山拥有自己的煤矿,更有巨贾承包了新煤矿,都想试试这种新奇的东西,看看是否跟张延龄在西山演示的那般好使。
如此一来,本来各家日常所用,多为柴薪,有钱的则用木炭,但出了蜂窝煤这种新奇的东西后,好像谁家不进购些回去,就显得落伍,一时间烧蜂窝煤在京师蔚然成风。
这点就不得不提到张延龄安排秦昭进行的一番宣传和营销手段了……
先在王公贵胄中进行推广,然后再对民间那些富户说,你们看,权贵都在用这东西,既安全又耐烧,就算价格看上去不那么美丽,可架不住世人都有追求新奇事物的兴致。此时尚是初春,京师天气还很寒冷,很多人家需要取暖,百姓日常对柴火的需求量非常大,间接带火了新產品。
张延龄在城外开了三个专门生產和销售蜂窝煤的工坊,分別设在城东、城北和城南。
三个工坊每天都有大批煤炭运进来,进行粉碎处理,再添加碳化锯木屑、石灰、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和由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混合后由模具压製成型,便可以对外进行销售。
很多人家需要对自家炉子进行升级改造才能使用,不过各工坊简单粗暴,直接推出成品炉,供普通人家取暖和做饭使用……甚至连配套的铁壶、铁锅都有销售……短时间內就形成一整套產业链。
因为效果太好,蜂窝煤多孔的设计,可以让其充分燃烧,榨取出全部的能量,还能通过底部的进风口控制燃烧速度,避免天天生火的麻烦。对於普通人家来说,一个蜂窝煤就能实现夜间取暖以及第二天早上做早饭的需求,算是非常节省了。
不过眼下底层百姓还用不上这东西,不是说蜂窝煤的价格高到他们不可接受……毕竟这年头烧柴火的价格同样很离谱。
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放到了第一位,足以说明柴薪在这时代的重要性。京师这种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周边山头的树木几乎都被砍伐光了,木柴大多都是从其他地方运来,价格居高不下,更別说是专门加工过的木炭了,尤其是那些燃烧后没烟尘的木炭价格更是普通人不敢企及的。
底层百姓暂时用不上蜂窝煤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配套的炉子买不起,或是认为压根儿就没必要去买。
人们已经习惯了活在自己舒適圈內,按照一种熟悉而又传统的方法运转,短时间內很难去改变。
而那些中產人家对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却比较高,往往一条弄堂有一户人家使用了蜂窝煤,其他人去参观过后,只要有閒钱的,通常都会买上一整套。
如此一来,每天到三个工坊往外运蜂窝煤以及配套炉具的车辆,包括独轮车、板车、马车等,络绎不绝,更有人干起了中间商的行当,大批进购回去后,加价进行转卖。
……
……
蜂窝煤的热销,带动了西山煤矿的快速发展。
之前买下煤矿的商贾,抓紧时间生產,並且想把这种经营模式推广到全国。
毕竟张延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垄断这个行业,或者说,开採煤炭和製造蜂窝煤,更多是为造福百姓,让大明百姓能熬过寒冬,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
由此带来的利润,被张延龄用在了继续开发煤矿、铁矿,以及冶炼钢铁上,再就是筹募钱粮运往南方,充作治河之资。
目前的张延龄,地位卓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就在於他做的事,旁人都做不了,哪怕朝中文臣对他进行攻击,皇宫体系下的中官也想从他的生意中分一杯羹……但张延龄开设的赛道,不是他们想进就能进的。
门槛实在太高了!
张延龄能够赚取的银子,旁人连想都不敢想,更无法模仿,哪怕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却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再也没人愿意斥资与张延龄展开竞爭,就算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也以巴结张延龄为主,力爭获得张延龄的认可,如此才有喝汤的可能性。
想吃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