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大结局(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734章 大结局
  洪武二十八年秋,金陵皇极殿。
  晨曦透过雕窗棂洒在御道之上,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扫过文武百官。
  征北大军凯旋已过三日,但朝堂上关于蒙古战事的议论仍未停歇。
  “启禀陛下。“兵部尚书出列奏道,“北元残部虽败退漠北,然其主力未损,臣恐其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文官行列首位:“国师有何高见?“
  林澈缓步出列,玄色朝服上的仙鹤补子随着他的动作泛着微光。这位年过甲的老臣虽鬓发皆白,双目却依然清明如初。
  “陛下,“他微微躬身,“漠北之事,臣确有拙见。“
  满朝文武顿时屏息。
  谁不知国师林澈虽不常发言,但每每开口必是石破天惊之论。朱元璋倾身向前,显出极大的兴趣:“国师但说无妨。“
  林澈却不急于回答,只向殿外微微颔首。
  一名侍卫手捧鎏金托盘疾步而入,盘中盛着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
  “此信来自漠北,请陛下一观。“林澈的声音平静无波。
  朱元璋接过内侍转呈的信件,拆开火漆时眉头微蹙。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凝重,持信的手竟微微颤抖起来。
  信中详细记述了此次北征的诸多细节:明军如何出其不意地深入漠北,如何截断元军粮道,又如何利用沙漠地形设伏歼敌。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封信竟出自北元太师哈剌章之手——那个朱元璋苦苦追寻多年的死敌。
  “.明主临朝,将士用命,此诚天命所归。吾虽败犹荣,唯叹生不逢时“朱元璋读至此处,不禁朗声大笑,“好个虽败犹荣!“
  信中还特别提到一位“金陵先生“,称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朱元璋猛然抬头,目光如电射向林澈:“这封信如何到了国师手中?“
  林澈从容不迫地躬身答道:“三年前,臣奉命组建'谛听卫',已渗透北元王庭。哈剌章此信本欲送往高丽求援,被臣截获已有月余。之所以此时才呈报陛下,是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这位看似文弱的国师,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布局今日之战。
  工部尚书李炜率先出列:“陛下圣明!国师深谋远虑,实乃我大明之福!“
  “若非陛下慧眼识珠,重用国师,何来今日大捷?“徐达感慨道,“此次北征,国师提出的'以战养战'之策,使我军粮草无忧;'疑兵之计'更是让元军主力疲于奔命。此等谋略,古今罕有!“
  朱元璋缓缓起身,步下丹陛,亲手扶起躬身行礼的林澈:“朕记得,二十年前初见先生时,先生曾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这些年来,先生屡出奇谋,助朕安定天下。今日之功,尤胜往昔。“
  林澈抬头,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陛下过誉了。臣不过尽人臣之本分。若非陛下雄才大略,从善如流,纵有良策亦难施行。“
  他转向满朝文武,声音清朗:“昔年汉高祖有张子房,唐太宗有房玄龄,今陛下文韬武略,更胜前人。此次北征,陛下亲临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方能使三军用命,所向披靡。“
  朱元璋凝视着这位辅佐自己二十载的老臣,往事历历在目:从初定金陵时的“屯田制“,到平定陈友谅时的“水师建制“,再到北伐元廷时的“步步为营“之策.林澈的每一个建议,都在关键时刻推动着大明王朝向前发展。
  “朕决定,“朱元璋突然提高声调,“加封林澈为太师,晋大明首辅,领国师衔,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朝堂之上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阵阵祝贺之声。丹书铁券可是免死金牌,自大明开国以来,获此殊荣者不过寥寥数人。
  林澈却再次躬身:“陛下厚爱,臣感激不尽。然臣年事已高,唯愿尽心辅佐陛下,不敢贪图爵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