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秀国公天下高义(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子称当然也要如余某人那样,暗示“下官知道怎么说对枢相最有利”。
  童贯听了他的许诺后,也报之以好处,暗示:只要你按计划说,别掉链子,事成之后,只要官家封咱郡王,那也少不了你赵子称也再升一级爵位!
  童贯会动用他全部的政治势力,来确保这项交易顺利达成。
  七月底的一天,童贯和赵良嗣、赵子称先后抵达了东京。
  赵佶非常振奋,毕竟是收复失地,夺回了燕云(其实云州等三州还没拿回来,只是拿回了“燕”),这可是太祖太宗都没完成的伟业!
  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召见了童贯,以及其他负责军事行动的主要将领,大加赏赐。童贯把战果全部注水虚报了一通,凡是能把“谈判所得”处理成“力战所得”的,都尽量处理。
  最终的战果,至少七成是注水的,只有三成是实打实的,但不管战果有没有注水,最后确实是拿回来那么多土地,只是手段跟汇报的不一样。
  赵佶也不知兵,被稀里糊涂一番吹捧,就认了这个结果。
  几天之后,在经过一次正式的大朝会讨论,赵佶非常慷慨地遵照了先帝宋神宗的遗旨,册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广阳郡就是古代燕京城/蓟县所在的那个郡。
  赵佶的前一任皇帝虽然是宋哲宗,但宋哲宗只是他亲哥哥,宋神宗赵顼是他亲爹。作为儿子,遵照亲爹留下的旨意行事,这是绝对没人敢反对的,也算是一种“绍述”。
  按当年宋神宗的原意,能够靠武力彻底恢复燕云失地的,那都能直接封燕王了!也就是这次童贯的军功有瑕疵,最后是靠钱赎买了一部分,而且关键是还有云州周边三州没收回来。
  这几个折扣打下来,才把燕王这种亲王级别的一字王、缩水成了广阳郡王。
  终于顺利封王之后,童贯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不过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需要等皇帝接见完赵良嗣和赵子称、并且所有人的述职都没有矛盾,他才能彻底松这口气。
  此后五日,赵佶就先后抽空见了赵良嗣和赵子称,至于其他级别更低的使团官员,皇帝就没那么空一个个亲自见了。
  赵佶接见赵良嗣的过程,实在没什么值得赘述的,一切都按照童贯提前对好口供的剧本在走。
  接见赵子称的时候,赵子称也没有台词穿帮,但毕竟他身份特殊,所以还是闹出了一些小插曲。
  这天一早,赵子称先是在正式朝会上,觐见并言事。随后,又被皇帝单独召到书房。
  赵子称自然不敢怠慢,一进去就行大礼。
  “臣秀郡公子称,叩见陛下。”
  赵佶则是一脸玩味地看着这个远房侄儿,上下打量,沉默不语了许久,才突然轻笑了一声:
  “如何这般见外,自称臣侄便可。”
  皇帝的侄儿,如果是血缘非常近的,比如亲王的儿子们,拜见皇帝时确实可以自称“臣侄”。
  但赵子称这种远支宗室,都已经分出去六代人了,属于远得不能再远,按礼法他是绝对不能自称“臣侄”的,属于逾越。
  不过皇帝已经开口,就算是特许恩赐,赵子称也只好再拜谢:“臣侄惶恐!”
  赵佶哈哈大笑:“听说你在高丽时,据理力争,让高丽人心甘情愿承认我大宋军队拿回来的土地,都归大宋。跟金国人据理力争,还能折服金人让他们不敢狂邀岁币。
  怎得在朕面前,却如此惶恐?这点胆气,也能如古之蔺相如、苏武么?朝中如今可是多有大臣,说你远超真宗朝的曹利用了。”
  赵子称不卑不亢道:“臣侄实在不敢与古人相比,臣侄以为,此番能不辱使命,主要是官家洪福齐天,天命在我大宋。臣侄当时疑似观察到一个问题,金国国主似乎有重病缠身,臣侄便是赌金人比起我大宋更拖不起,才据理力争。
  若非官家的天命让金主寿促,臣侄便是说得天乱坠、地涌金莲,亦不能废岁币!”
  赵子称这番道理,刚才大朝会上不方便说。毕竟趁着别人的君主有可能要病死这种机会、趁火打劫趁人之危,那也不是大宋这种以天朝上邦自居的国家能公然宣扬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