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秀国公天下高义(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此时此刻,没有外人,赵子称才发自肺腑地坦诚相告。
  赵佶闻言果然颇为惊讶,同时也被勾起了浓厚的兴趣:“哦?那完颜阿骨打竟是要阳寿将尽了么?那如今他可有……”
  赵子称:“臣侄不敢妄自揣测,但以常理度之,阿骨打纵有不测,金人为了避免动摇其士气,也多半会选择秘不发丧。
  臣侄以为,金人狼子野心,此番交还土地、对我大宋履约,未必是因为他们真讲诚信。或许只是力有未逮、迫于无奈。
  因此我大宋对金国的边防,不宜轻言放松,也不宜为了争取更多尚未分配明确的利益、就轻举妄动,授人以柄。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只要小心谨慎,不授人以柄,还是可以拖延休养生息。
  如今燕地残破,需要数年经营方能重归稳固。只要我大宋未来数年谨慎行事,不落人口实,长久之后,彼消此长、我大宋必能渡过时艰……”
  赵子称最后一句话,说得稍稍有些过,但不说完又不可能。他的目的是好的,但赵佶听后,对于“时艰”二字却有些不喜。
  在赵佶看来,如今天下太平,简直是本朝最大的盛世!蔡京早就说如今“丰亨豫大”,现在又补全了赫赫武功,文治武功都那么强,有什么“时艰”!
  不过,这句话也算是扫了赵佶继续逗人玩的心思,语气稍稍转冷,换了个话题道:“且近前来。”
  赵子称知道,对方肯定是要自己抬头看看清楚、是否认出皇帝来了。他也知道这一刻迟早会出现,自己总不能一辈子不见皇帝、不挑明当年那番“失礼”。
  而且,赵佶让他近前的时候,已经同时挥手示意左右宦官也都退远,避免旁人偷听。
  赵子称便趋步上前,最后按赵佶要求,抬头看了一下,随后装作回忆了一会儿,这才大惊失色,似乎是刚刚认出眼前的皇帝,就是四年多前在艮岳时见过的那位“濮王之后赵士从”。
  “臣侄失礼!”
  赵子称便装作为当年的御前胡言乱语赔礼。
  赵佶则是很满意对方现在的谦卑状态:“罢了,当年的事情便休提了,你也算是不知者不罪。这四五年来,你也一心为国,朕都是知道的。
  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妄议朝政,看在你确有见识、言之有物,失礼的事情就不计较了。以后更要小心!”
  赵子称装作措手不及、一时惶恐的样子,把远房叔父的告诫记下,表示一定好生注意。
  不过被这么一闹,赵佶心情略微有些不痛快,也不想给赵子称再加什么实职差遣了。
  但他也知道,不能凭皇帝个人的一时心情好恶定人前途,赵子称此番毕竟有大功于国,哪怕只是机缘巧合运气好,帮助大宋争取废除了岁币,至少也该升个爵位。
  只是具体的处置理由分配,还要细细斟酌一下。
  赵佶召见完远房侄儿,就打发他先下去了。
  此后几日,赵佶一边让有司走流程,一边也再次见了童贯,跟童贯商量。
  童贯已经得知,赵子称并没有出卖他,甚至还故意在君前劝谏激烈、稍稍得罪了皇帝,给童贯留下了劝皇帝眼不见为净的借口。
  童贯也就非常守信用,最终一番天乱坠的劝说,促成了赵子称的事儿。
  最终,赵佶本人也觉得,这个侄儿功劳越来越大,再授予更多实职差遣,会不好控制,而且赵子称的民间名声也确实太好了。
  一个宗室贵族在民间太有贤名,是注定要被皇帝猜忌的。
  如果他还立了功,那就只能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处理了,在荣誉清贵方面加码,却不给实际差遣,甚至将来再找借口徐徐削权。
  八月份的时候,对赵子称的最新一轮封赏处理意见,终于颁布。
  距离三月份时他被封为正牌郡公,也才过去了五个月。
  这五个月里,赵子称就靠着一堆动动嘴皮子为主的外交操作,以及其他一些例行的地方治理文治苦劳,外加练兵扫清海寇的些许微功,数功并赏,最终决定合并执行、升其爵位一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