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联军议事定三路,李儒再布局,洛阳(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洛阳宫城废墟旁,临时搭建的诸侯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映着一众诸侯凝重的脸庞。
  此时,李昭端坐主位,案上摊开的舆图从洛阳一直延伸到长安,上面函谷关、崤山、宜阳等关隘被红笔圈出,显得格外醒目。
  “董卓迁都长安,虽属仓惶,却占了关中地利。”
  李昭指尖点在函谷关的位置,沉声道:“长安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易守难攻。若任由其站稳脚跟,日后再想除他,难如登天。今日众诸侯议事,便是共同商议追击之策。”
  大帐内,随着李昭话音落下,一众诸侯顿时响起窃窃私语起来。
  曹操第一个站起身来,按剑拱手道:
  “盟主所言极是!董卓焚宫迁都,狼狈逃窜,已失民心,正是穷追猛打的良机!曹操愿率本部兵马为先锋,直捣函谷关!”
  曹操麾下还是有不少的兵马的,虽其为廷尉,但得太皇太后血诏后,立即回家乡召集宗族势力以及得到卫氏的支持,得兵一万,此番攻伐下来,麾下兵马仍有七八千士卒。
  孙坚紧随其后,拱手道:“某也愿往!东郡子弟虽经苦战,尚存六千锐士,敢随孟德共破函谷关!”
  “还有某!”帐下忽然响起一声朗喝,众人转头看去,却是董承。
  董承身着锦袍,腰悬汉剑,上前一步朗声道:
  “董某乃太皇太后子侄,如今太皇太后情况不知,甚是着急,也愿与孟德、文台二位将军合兵,同破此关,复我汉室!”
  帐内顿时一静。
  联军中,董承虽兵力不算最盛,却带着外戚的名头,他愿加入,无疑让攻势更添底气。
  蔡邕亦起身道:“老夫虽不善战,愿亲随中军,为诸位将军擂鼓助威!”
  众诸侯纷纷表态。
  倒是袁绍眉头紧锁,抚着腰间丧带,迟疑道:“董卓主力未损,函谷关更是天险。曹操八千、孙坚六千、董承两万余众,合计四万兵马虽盛,但若强攻此关,恐伤亡惨重。且我军新破洛阳,将士疲惫,以某之见,不如先休整半月,再做打算?”
  袁绍话音刚落,大帐内董承、曹操顿时瞪眼,对袁绍甚是不满,袁绍这话无疑是不想进攻了。
  这时,张邈、张超等人纷纷站了起来,附和袁绍的话起来,显然这几个诸侯是商议好了,袁逢之死让他们对冒进格外抵触,尤其是如今损兵折将,什么都没有得到,就更不愿意出兵了。
  刘焉见有请战的,也有不愿意前进的,轻咳一声,折中建议道:“休整不必,但若只攻函谷关一路,确有孤注一掷之嫌。不如分兵协防:孟德、文台、公仁(董承字)合兵四万为东路,全力攻关。袁绍、刘繇领北路军沿黄河布防,护粮草、阻董卓北进。本州牧愿率五千蜀兵守宜阳,断其南路呼应。如此主力攻坚,两翼策应,胜算更大。”
  刘焉此议一出,帐内顿时安静。
  一众诸侯皆是皱眉,刘焉此策,大军三分,唯独曹操这一路攻关,就连刘焉都去了辅路,显然也是如袁绍一般的心思,不愿意攻城了。
  董承、曹操、蔡邕等诸侯皆对刘焉不满,不过,都是诸侯也不好直接吵起来。
  曹操沉吟咬牙,点头道:“刘州牧之计可行!函谷关乃长安门户,董卓必重兵把守,某与文台、公仁合兵,正可集中锐士,一鼓作气破之!”
  董承朗声道:“愿听廷尉调度!”
  孙坚亦道:“某无异议!”
  坐在主位上的李昭看向众人商议好策略,也是明白除了几路,其他诸侯皆不愿意再折损兵将冲锋了,倒也不介意,也不多劝阻,做了总结说道:“如此,便依此思路进军,曹操、孙坚、董承合兵四万为东路,直取函谷关。袁绍、刘繇领北路军护粮道、策应全局。刘焉守宜阳,断敌南路。本盟主亲率中军,坐镇洛阳与前线之间,协调诸路兵马。诸位以为如何?”
  诸侯各有盘算,曹操求功,孙坚勇猛,董承忠汉,三人皆愿合力。
  袁绍虽不情愿,却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也知道现在已经是比较好的结局了只能点头。
  唯有袁术眼珠一转,出列道:“盟主,四路进军需大量粮草,洛阳刚遭兵祸,筹措不易。术留守洛阳,愿意主持后勤,为诸位保障粮草,绝不让前线断了补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