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洛阳暗流涌,李晏巧周旋,王允与董(5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丁原闻言,看向李昭,眼中满是感激。
  这可是一州州牧啊!
  倒是吕布撇了撇嘴。
  太皇太后略一沉吟,丁原既是吕布义父,有这层关係在,確能让冀州与中枢更添牵绊,遂頷首:“准奏。即封丁原为冀州牧,即刻赴任。”
  “谢陛下,谢太皇太后!”
  诸事渐定,殿內气氛趋於平和,忽听李昭再次开口,声音不高,却如惊雷炸响道:
  “陛下年幼,尚不能亲政。如今国祚初定,朝局未稳,末將以为,当请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垂帘辅佐陛下,以安社稷。”
  “什么?”
  “临朝听政?”
  殿內瞬间一片譁然。
  诸侯与朝臣面面相覷,皆面露震惊,自汉初以来,虽有太后临朝之事,却多是嫡母正后,且需有顾命大臣辅佐,何曾有藩后临朝之例?
  刚被封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的王允脸色“唰”地黑了下来。他原想著董卓已死,朝政当由三公主持,自己身为太尉,正该总领朝纲,此刻李昭竟提出让太皇太后临朝,岂不是要夺他权柄?
  更何况,太皇太后是藩后岂能听政?
  连素来温和的蔡邕都皱起眉头,神色凝重地望著李昭,显然也觉得此事违背祖制
  董太皇太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却未立刻表態,只看向群臣期待道:“诸卿以为如何?”
  王允按捺不住,当即出列躬身,语气带著几分急切道:“太皇太后,武睿侯,老臣以为不可!陛下虽幼,然有三公九卿辅佐,足以安定朝局。太皇太后乃藩后,依我大汉祖制,藩后不得干政,此为铁律,不可逾越啊!”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得董太皇太后脸上的喜色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铁青。
  她本以为李昭此提议是为自己著想,正暗自欣慰,却不想王允竟当眾揭她“藩后”身份,直斥她不该干政,这不仅是反对提议,更是在打她的脸!
  眾文武与眾诸侯也是议论纷纷。
  “王司徒!”太皇太后声音发沉,带著压抑的怒火,道:“汉室遭此横祸,哀家难道眼睁睁看著陛下被奸佞所欺,也该袖手旁观?”
  王允闻言,並不退让,梗著脖子道:“太皇太后当该庇佑天子,只是,然祖制如山,老臣不敢因私废公。”
  眼看太皇太后脸色越来越黑,殿內气氛降至冰点。
  李昭看了一眼王允,果真是个妙人啊,上前一步,朗声道:“王太尉此言差矣!”
  李昭目光如炬,扫过眾臣道:“祖制虽重,却需顺时应变。昔日高后临朝,安定汉初乱局。孝和帝时,邓太后辅政,亦有中兴之功。可见太后临朝,本是救时之策,非为擅权。”
  “太皇太后於董卓之乱中,护陛下於危难,守宗庙於倾颓,此乃再造社稷之功!如今国贼刚除,余党未清,诸侯环伺,若非太皇太后镇之,年幼陛下何以號令天下?”
  “至於『藩后』之说!”
  李昭话锋一转,语气郑重说道:“太皇太后乃先帝生母,陛下祖母,论亲论功,皆有资格辅佐陛下。”
  一番话掷地有声,听得诸臣侧目,虽然感觉李昭这是歪理但是摄於李昭气势,威望。
  这时,曹操率先出列道:“武睿侯所言极是!天子年幼,太皇太后当临朝听政,实乃眾望所归!”
  孙坚见李昭出头,也是紧隨其后道:“东郡太守孙坚附议!愿奉太皇太后与陛下號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