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盘点实力与张昭(4 / 5)
张昭为孙策的诚意所打动,加之乱世之中需寻安身之所,自此投身孙氏阵营,为其效力。
孙策求贤若渴,封张昭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将军中大小事务,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一概托付于他。
彼时,孙策攻占江东六郡过程中杀伐果断,引发江东豪族强烈不满,而张昭的加入,极大改善了孙氏初到江东时的负面形象,为孙氏奠定江东基业立下首功,在一众名士如张纮、秦松、陈端之前。
公元 200年,孙策遇刺,临终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甚至留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的遗言,足见对张昭的信任与倚重。
当时孙氏在江东根基尚浅,内有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外有强敌觊觎,局势危如累卵。
孙策去世后,孙权悲痛不已,只顾哭泣,张昭当即厉声说道:“孝廉,现在岂是哭泣的时候?”随即将孙权扶上马,外出巡视军队,稳定军心民心。
周瑜虽也迅速率军前来支持孙权,但张昭作为顾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其态度对孙氏政权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程普、董袭、朱治、吕范等武将皆受其调度。
此外,张昭还全力延揽严畯、孙邵、是仪、滕胤等名士,尤其是江东本地文士进入孙权幕府,为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一方面部署诸将,平息孙策死后各地如山越等势力的叛乱。
另一方面着手制定典章礼制,为孙氏在江东的长期统治进行长远规划。
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张昭的运筹帷幄,东吴在孙权手中能否延续都未可知。
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张昭主张投降。
这一主张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虽未直接记载,但从《周瑜传》《鲁肃传》等相关史料中可侧面印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更借孙权之口,明确指出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众人持降曹之议。
张昭提出此建议,有其自身的考量:曹操身为大汉丞相,在舆论上师出有名,占据优势。
曹操拿下荆州后,麾下既有步兵又添水军,相比之下,东吴在军事硬实力上差距悬殊。
而且,作为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熏陶的士大夫,张昭认为许昌的皇帝乃正统大汉天子,曹操即便飞扬跋扈,也仍为汉臣,孙权归降实则是归汉,还能保有尊崇地位,国家也可结束分裂局面,无需为了渺茫的获胜机会,拿东吴百姓的性命冒险。
不过,孙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与张昭的理念背道而驰,从此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倚重。
孙权对张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212年,阮瑀为曹操写信给孙权,提出只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便可长期把持江东,足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
229年,孙权自称吴王,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于已逝的周瑜,张昭想要称颂功德,话还未出口,就被孙权呛声:“当初要是听你的,现在怕是已经在要饭了。”
此后,孙权两次选丞相,群臣皆认为张昭最为合适,孙权却以丞相事务繁杂,张昭性格刚直、直言进谏,恐易生怨为由,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相。
张昭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孙权。
孙权喜好打猎,甚至多次遭遇老虎威胁,张昭为此严厉劝谏,孙权虽表面道歉,却依旧我行我素。
孙权热衷于酒宴,张昭又出面斥责,称其行为与商纣王无异,逼得孙权罢酒。
232年,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反魏,向孙权称臣,孙权大喜,欲遣使前往辽东。
张昭极力劝阻,指出公孙渊称臣并非真心,一旦反悔,东吴必将沦为天下笑柄。
孙权不听,执意遣使,张昭愤而称病不朝。
孙权恼羞成怒,竟用土封住张昭家门,张昭也不甘示弱,从屋内用土堵住门。 ↑返回顶部↑
孙策求贤若渴,封张昭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将军中大小事务,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一概托付于他。
彼时,孙策攻占江东六郡过程中杀伐果断,引发江东豪族强烈不满,而张昭的加入,极大改善了孙氏初到江东时的负面形象,为孙氏奠定江东基业立下首功,在一众名士如张纮、秦松、陈端之前。
公元 200年,孙策遇刺,临终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甚至留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的遗言,足见对张昭的信任与倚重。
当时孙氏在江东根基尚浅,内有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外有强敌觊觎,局势危如累卵。
孙策去世后,孙权悲痛不已,只顾哭泣,张昭当即厉声说道:“孝廉,现在岂是哭泣的时候?”随即将孙权扶上马,外出巡视军队,稳定军心民心。
周瑜虽也迅速率军前来支持孙权,但张昭作为顾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其态度对孙氏政权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程普、董袭、朱治、吕范等武将皆受其调度。
此外,张昭还全力延揽严畯、孙邵、是仪、滕胤等名士,尤其是江东本地文士进入孙权幕府,为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一方面部署诸将,平息孙策死后各地如山越等势力的叛乱。
另一方面着手制定典章礼制,为孙氏在江东的长期统治进行长远规划。
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张昭的运筹帷幄,东吴在孙权手中能否延续都未可知。
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张昭主张投降。
这一主张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虽未直接记载,但从《周瑜传》《鲁肃传》等相关史料中可侧面印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更借孙权之口,明确指出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众人持降曹之议。
张昭提出此建议,有其自身的考量:曹操身为大汉丞相,在舆论上师出有名,占据优势。
曹操拿下荆州后,麾下既有步兵又添水军,相比之下,东吴在军事硬实力上差距悬殊。
而且,作为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熏陶的士大夫,张昭认为许昌的皇帝乃正统大汉天子,曹操即便飞扬跋扈,也仍为汉臣,孙权归降实则是归汉,还能保有尊崇地位,国家也可结束分裂局面,无需为了渺茫的获胜机会,拿东吴百姓的性命冒险。
不过,孙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与张昭的理念背道而驰,从此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倚重。
孙权对张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212年,阮瑀为曹操写信给孙权,提出只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便可长期把持江东,足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
229年,孙权自称吴王,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于已逝的周瑜,张昭想要称颂功德,话还未出口,就被孙权呛声:“当初要是听你的,现在怕是已经在要饭了。”
此后,孙权两次选丞相,群臣皆认为张昭最为合适,孙权却以丞相事务繁杂,张昭性格刚直、直言进谏,恐易生怨为由,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相。
张昭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孙权。
孙权喜好打猎,甚至多次遭遇老虎威胁,张昭为此严厉劝谏,孙权虽表面道歉,却依旧我行我素。
孙权热衷于酒宴,张昭又出面斥责,称其行为与商纣王无异,逼得孙权罢酒。
232年,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反魏,向孙权称臣,孙权大喜,欲遣使前往辽东。
张昭极力劝阻,指出公孙渊称臣并非真心,一旦反悔,东吴必将沦为天下笑柄。
孙权不听,执意遣使,张昭愤而称病不朝。
孙权恼羞成怒,竟用土封住张昭家门,张昭也不甘示弱,从屋内用土堵住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