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夹带(3 / 4)
又再说了会话,已是到了时辰,早有宫人传了膳。
等到一席吃完,辛奉再三行礼道谢,宴席将散,杨太后道:“今日得辛巡检进宫,叫老身也长了不少见识,听了许多故事,有巡检这样官差在,百姓才能安心,朝廷也能放心。”
“好生养伤,早些痊愈了再回衙门做事。”说着,她又使人取了一只木匣子来,拿给辛奉,“先前你忧心两桩案子余孽牵扯到那宋小娘子,你身为官差,难道就不怕牵扯?”
“那蟠桃巷临着两处码头,又有集市、屠宰行,吵吵闹闹的,不便养伤,还是搬个宅子吧!”
而赵昱则是道:“行事悍不畏惧是好,只也要遵守朝廷规章,莫要再胡乱违了规矩,不然你带头乱事,日后朕便是想要大用,也不能了!”
这一句,把辛奉听得鼻头一酸,险些落下泪来。
等他踏出皇宫时候,双手捧着那木匣,坐在马车上时候,整个人脑子里头已经成了一团浆糊。
打开木匣,里头是温润银灿的银锭堆迭,银锭上头摆着的是一份带信纸的文书,里头写着一个地址。
其实地址里头的好几个字辛奉都只认识一半,但他反复看来又看去,已经全然把地址上的位置、宅号记得清清楚楚。
太后赐宅!还是州桥的宅子!
他辛奉,竟然也有今天!
马车一路行驶,终于回到家。
此时夕阳西下,天色都已经半黑了,路上店铺林立,灯火通明,但一进了蟠桃巷,大部分人家都只有点点灯光。
可辛家里头仍旧很亮,一看就是不但点了灯,还打了火把。
马车一到,还没停稳,外头不知谁人忽然出声叫道:“辛巡检回来了!”
这话一出,巷子里立刻传出来开门、开窗的声音,自然也早有人在守着,此时个个偷偷看过来。
一个又一个的匣子从车厢里被捧了出来,众目睽睽,见得东西被搬进了辛家,又听那黄门大声唱了旨,竟是除了赏赐金银钱财,还赐下宅子一处。
离得近些的人听得这样话,又急又气,恨不得受伤的是自己。
离得远些的暂时听不清,只听得此处哗然一片,实在再也等不得,匆匆过来急着占位置看热闹。
而辛奉谢恩领旨,拄着拐,被人搀着进了屋,整个人简直跟脚踩似的。
今日实在发生了太多事,此时此刻,他无心去看那许多箱赏赐之物,也没心思去理会那木匣子里头银钱、地契,甚至也顾不得外头许许多多双羡慕的眼睛,只剩下一个念头——
正言,你那文章里,到底给我夸了什么啊!不会给吹破天了罢!
不然怎的连天子、太后,都跟喝了迷魂汤似的!
***
辛奉既走,慈明宫中剩得母子二人。
赵昱惭道:“儿子无能,母亲贵为太后,不过想要邀见一个立了大功的小娘子,还要因为忧心歹人作怪放弃,从前母后垂帘时候,京中治得路不拾遗……”
杨太后摇了摇头,道:“当时京中几户人,而今又几户人?我儿已经十分勤力,世上哪有十全十美,样样遂心的事?”
又道:“不过眼下出了这事,也是个提醒!你当叫政事堂好生用事,督促各地衙门办案——这还是京都府衙,天子脚下,尚且要畏惧恶人报复,外州又当如何?更毋论乡野之地了!”
赵昱诺诺连声。
一时杨太后又道:“今日听辛巡检形容,酸枣巷那一位宋小娘子诸多功劳,其余跟案子有关的,不好张扬,但后头滑州河道伙房之事,同样大功一件,却没有那许多忌讳,且先叫人查一查,如若切实……” ↑返回顶部↑
等到一席吃完,辛奉再三行礼道谢,宴席将散,杨太后道:“今日得辛巡检进宫,叫老身也长了不少见识,听了许多故事,有巡检这样官差在,百姓才能安心,朝廷也能放心。”
“好生养伤,早些痊愈了再回衙门做事。”说着,她又使人取了一只木匣子来,拿给辛奉,“先前你忧心两桩案子余孽牵扯到那宋小娘子,你身为官差,难道就不怕牵扯?”
“那蟠桃巷临着两处码头,又有集市、屠宰行,吵吵闹闹的,不便养伤,还是搬个宅子吧!”
而赵昱则是道:“行事悍不畏惧是好,只也要遵守朝廷规章,莫要再胡乱违了规矩,不然你带头乱事,日后朕便是想要大用,也不能了!”
这一句,把辛奉听得鼻头一酸,险些落下泪来。
等他踏出皇宫时候,双手捧着那木匣,坐在马车上时候,整个人脑子里头已经成了一团浆糊。
打开木匣,里头是温润银灿的银锭堆迭,银锭上头摆着的是一份带信纸的文书,里头写着一个地址。
其实地址里头的好几个字辛奉都只认识一半,但他反复看来又看去,已经全然把地址上的位置、宅号记得清清楚楚。
太后赐宅!还是州桥的宅子!
他辛奉,竟然也有今天!
马车一路行驶,终于回到家。
此时夕阳西下,天色都已经半黑了,路上店铺林立,灯火通明,但一进了蟠桃巷,大部分人家都只有点点灯光。
可辛家里头仍旧很亮,一看就是不但点了灯,还打了火把。
马车一到,还没停稳,外头不知谁人忽然出声叫道:“辛巡检回来了!”
这话一出,巷子里立刻传出来开门、开窗的声音,自然也早有人在守着,此时个个偷偷看过来。
一个又一个的匣子从车厢里被捧了出来,众目睽睽,见得东西被搬进了辛家,又听那黄门大声唱了旨,竟是除了赏赐金银钱财,还赐下宅子一处。
离得近些的人听得这样话,又急又气,恨不得受伤的是自己。
离得远些的暂时听不清,只听得此处哗然一片,实在再也等不得,匆匆过来急着占位置看热闹。
而辛奉谢恩领旨,拄着拐,被人搀着进了屋,整个人简直跟脚踩似的。
今日实在发生了太多事,此时此刻,他无心去看那许多箱赏赐之物,也没心思去理会那木匣子里头银钱、地契,甚至也顾不得外头许许多多双羡慕的眼睛,只剩下一个念头——
正言,你那文章里,到底给我夸了什么啊!不会给吹破天了罢!
不然怎的连天子、太后,都跟喝了迷魂汤似的!
***
辛奉既走,慈明宫中剩得母子二人。
赵昱惭道:“儿子无能,母亲贵为太后,不过想要邀见一个立了大功的小娘子,还要因为忧心歹人作怪放弃,从前母后垂帘时候,京中治得路不拾遗……”
杨太后摇了摇头,道:“当时京中几户人,而今又几户人?我儿已经十分勤力,世上哪有十全十美,样样遂心的事?”
又道:“不过眼下出了这事,也是个提醒!你当叫政事堂好生用事,督促各地衙门办案——这还是京都府衙,天子脚下,尚且要畏惧恶人报复,外州又当如何?更毋论乡野之地了!”
赵昱诺诺连声。
一时杨太后又道:“今日听辛巡检形容,酸枣巷那一位宋小娘子诸多功劳,其余跟案子有关的,不好张扬,但后头滑州河道伙房之事,同样大功一件,却没有那许多忌讳,且先叫人查一查,如若切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