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做个小风车!(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家一起挑石子、一起分栗子,没有“公主该端坐”“村民孩子该听话”的规矩,只讲“大家一起开心、一起学”。
  这种“平等参与”的玩乐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本身就是“异类”。
  古代人看待孩童,多是“小大人”。
  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多学”,就能快点长成“合格的大人”。
  所以教育的核心是“规训”和“灌输”。
  而萧然的想法来自现代,把孩童当作“有独立天性的个体”。
  知道孩子需要“玩”来释放活力,需要“体验”来理解世界,所以教育的核心是“顺应天性”和“引导探索”。
  萧然不强迫孩子坐下来学“秋实”的定义,而是带他们去山里看栗子、捡栗子,等孩子玩够了,自然能说出“这是秋实”。
  不强迫阎瑶做算术,而是让她在分栗子时自己悟“平均分”。
  这种“不教而教”的思路,在当时看来“太隨意”,却恰恰戳中了孩童教育的核心,也正是它“特別”的地方。
  几个大儒似乎也想改变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不再和之前一样。
  上课的时候也会带小孩子出去,不仅仅拘於客客厅。
  效果很明显,小孩子的状態好很多。
  后面不仅仅是捡栗子,还组织一起去摘柿子。
  让小孩子也感受一下,这些趣味性。
  秋阳把天空洗得透亮,像块被揉软的蓝绸子,连飘著的云都薄得快要看不见,风一吹,只余下几缕淡白的痕。
  风里早没了夏天的燥意,裹著点晒乾的粟秆香。
  晒穀场的石碾子还沾著些粟米,旁边堆著几垛捆得整齐的粟米秆,像一个个敦实的小丘,守著空荡荡的场子,晃著丰收的余温。
  过了农忙时间,但是家家户户似乎还有做不完的事情。
  西红柿卖了一茬又一茬,现在还能卖。
  可惜结束现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有西红柿,价格远不如之前,但是也比粟米值钱。
  现在又得开始捡栗子,做柿子饼这些。
  家里条件是好了很多,不用担心吃不饱,但是田间地头还是有捡粟米穗的。
  之前三娘,常常一个人拿著栲栳捡,现在不一样,是一群小孩子。
  虞世南和王绩会安排学堂里面的小孩子去捡,让小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栲栳村现在其实都比较富裕,但是对粟米这些还是格外珍惜。
  这是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之前挨过饿,肯定是不能糟蹋的。
  不用上课,又到了休息日。
  小公主,三娘几人跟著张二丫在院子里面翻晒柿子饼。
  之前萧然说太麻烦了,不用自己晾晒,想吃直接买就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