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连大相公都劝不了朕!(4 / 7)
文书实在太过繁杂,量实在太大,自然也不可能一一公然批示。
为了时效性,唯有走分工披红的路子。
当然,这种法子有点伤大相公!
文书传下去。
约莫一炷香左右,便时不时的有批好的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上。
百司之中,以吏部、户部、工部、兵部、银行、国子监、军械监的文书,较为受其重视。
地方上,以西南、西北一带的文书较为受到重视。
其中,吏治已经有了较大的优化。
熙丰二年,天下路、州、县官员为五万人左右,小吏为四十五万人左右。
但,截止熙丰五年,连着三年肃清吏治,已经将绝大部分不干事的人贬黜、免黜,官员仅有四万一千人左右,小吏仅有三十七万五千人。
纯粹的“数据治国”肯定是不行,但数据也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
就以目前的吏治来讲,继续坚持四五年,就可让官员数量降到三万、官吏数量降到三十万左右,达到一种较为健康的状态。
届时,便可让吏治稳定下来,一年贬黜几百官员,几千小吏即可,仅是相当于让一县之地三年落马官员一人,三年免黜小吏十人左右。
既不乏一定的震慑力,却又不至于人心惶惶。
户部也有不小的“进步”,主要集中于粮食部分。
熙丰五年,户部主要有四大开支:
一为皇室开支,合三千九百万贯。
这一部分,主要是涉及了修缮大内、兴修殿宇的钱。
二为军中消耗,合一千二百万贯。
这一部分,主要是涉及了南征交趾的消耗。
不过,就实际而言,相较于上一年的一千四百万贯军费来说,甚至还少了两百万贯的开销。
这主要是裁军的功劳。
名义上,大周是熙丰四年大量裁军,并推行卸甲归田的政策,但实际上的裁军几乎是持续到了熙丰四年腊月。
也就是说,裁军真正的效益,其实是体现在了熙丰五年。
就江昭保守估计,要是没有南征交趾,大周一年的军费消耗可能也就七八百万贯左右,相较于尚未裁军以前,几乎是少了一半。
三为官员俸禄,合六百万贯。
四为日常治理,以及一干政策的消耗,合三千万贯。
这一部分的销有点大。
主要在于,半免费教育、道路修建、钢铁冶炼、大航海,都相当耗钱。
即便这几道政令仅仅是初步执行,甚至都尚未彻底铺开,就已耗费了足足千万贯钱。 ↑返回顶部↑
为了时效性,唯有走分工披红的路子。
当然,这种法子有点伤大相公!
文书传下去。
约莫一炷香左右,便时不时的有批好的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上。
百司之中,以吏部、户部、工部、兵部、银行、国子监、军械监的文书,较为受其重视。
地方上,以西南、西北一带的文书较为受到重视。
其中,吏治已经有了较大的优化。
熙丰二年,天下路、州、县官员为五万人左右,小吏为四十五万人左右。
但,截止熙丰五年,连着三年肃清吏治,已经将绝大部分不干事的人贬黜、免黜,官员仅有四万一千人左右,小吏仅有三十七万五千人。
纯粹的“数据治国”肯定是不行,但数据也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
就以目前的吏治来讲,继续坚持四五年,就可让官员数量降到三万、官吏数量降到三十万左右,达到一种较为健康的状态。
届时,便可让吏治稳定下来,一年贬黜几百官员,几千小吏即可,仅是相当于让一县之地三年落马官员一人,三年免黜小吏十人左右。
既不乏一定的震慑力,却又不至于人心惶惶。
户部也有不小的“进步”,主要集中于粮食部分。
熙丰五年,户部主要有四大开支:
一为皇室开支,合三千九百万贯。
这一部分,主要是涉及了修缮大内、兴修殿宇的钱。
二为军中消耗,合一千二百万贯。
这一部分,主要是涉及了南征交趾的消耗。
不过,就实际而言,相较于上一年的一千四百万贯军费来说,甚至还少了两百万贯的开销。
这主要是裁军的功劳。
名义上,大周是熙丰四年大量裁军,并推行卸甲归田的政策,但实际上的裁军几乎是持续到了熙丰四年腊月。
也就是说,裁军真正的效益,其实是体现在了熙丰五年。
就江昭保守估计,要是没有南征交趾,大周一年的军费消耗可能也就七八百万贯左右,相较于尚未裁军以前,几乎是少了一半。
三为官员俸禄,合六百万贯。
四为日常治理,以及一干政策的消耗,合三千万贯。
这一部分的销有点大。
主要在于,半免费教育、道路修建、钢铁冶炼、大航海,都相当耗钱。
即便这几道政令仅仅是初步执行,甚至都尚未彻底铺开,就已耗费了足足千万贯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