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丰功伟绩,论功行赏!(4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实,若是论起纯粹的“价值”,燕云十六州并非是不可或缺。
  千里山河,其实也就一路的大小而已。
  论起面积,甚至都不及熙河、熙丰两次拓土而得的十二州山河。
  丰茂程度,更是不及河湟之地。
  但,意义不一样!
  燕云十六州,乃是“大一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大一统的概念,始源于《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的一则记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其后,始皇帝横扫六合,一匡天下,让大一统有了具象化。
  西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正式将大一统与天命正统合一。
  非大一统,也即非正统!
  自此,大一统和正统算是有了较为标准的核心判断标准。
  无关道德,无关民族,无关功绩,唯与一样标准挂钩——疆土!
  准确的说,乃是以关中、中原、巴蜀、江南、岭南、幽蓟为核心的一片区域,也即长江和黄河为核心的地区。
  这一片区域,也就是始皇帝一统天下时的疆土。
  就像西域,始皇帝没有成功打下来,那就与大一统无关。
  有,自然是更好。
  没有,也不影响成为大一统政权。
  自秦汉至今,已是千年有余,关于大一统的定义,可谓是深入人心。
  大一统王朝与非大一统王朝,后世人给予的评价更是两种概念。
  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也都有过关于应对燕云十六州的对策。
  为的,就是实现大一统。
  太祖皇帝,其主要战略是集中兵力攻打尚未归附的南唐、吴越两大政权,也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布局思路。
  对于燕云十六州,据史书记载,太祖皇帝主要是想走“赎买”的路子。
  当然,敌人肯定不会平白割让疆土。
  真要执行起来,估摸着也就跟官家赵策英实现大一统的法子大差不差。
  无非是集中兵力,暂时性休养生息,以恢复经济生产为主。
  一旦时机合适,行军北上,将契丹人打至连连败退,自可谈和,赎买燕云。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烛影斧声,千古佳话,太祖皇帝含恨亡故。
  太宗皇帝继位,一样是颇有野心,志在实现大一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