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沿途见闻(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641章 沿途见闻
  火车经过泰安的时候短暂停车加水,下了火车抽菸的贾璉,四处张望不见泰山,隨口感慨:“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隨行的铁路局侍郎笑道:“泰安是个好地方!”
  贾璉脑子里突然蹦出来几个地名,隨口调侃:“你说的这个好,它正经么?”
  铁路侍郎没反应过来,好奇道:“大人何意?”
  没等贾璉回答呢,掛著参將衔的柱子道:“当年跟著二爷下扬州,爷说是好地方,后来去大同,还说是好地方,就是某些地方不太正经。如今到了泰安,二爷又提到正经不正经,想来是有缘故的。”
  贾璉听他这么说,开口打断道:“不过戏言尔,只是你我的戏言,对於旁人而言,却都是生存的血泪。”
  一句话把天给聊没了,柱子汕笑两声,后退不语。铁路侍郎也不好接话了,转而指著铁路道:“沿途多有河流,施工时吃了不少的苦。”
  贾璉笑道:“北方还算好的,南方修铁路才是真的难。北方积累的路桥经验,还要经过南方的考验啊。”
  铁路侍郎嘆道专业,顿时露出严肃之色,点点头道:“大人所言极是,修桥不是简单的事情。
  在北方適用的方案,到了南方因为地质情况的不同,很可能就不合適了。上个月两江的熊制台来函询问,现有技术是否能支持修一条松江至金陵的铁路。並表示如果修成了这条路,对於整条线上的民生大有神益,届时以铁路连接太、宣二府,必定是一番大好局面。”
  这番话让贾璉对於两江总督熊有方颇为高看,这可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真的很有见地。所谓的太、宣二府,指的是太平府和宣州府,太平府包含了当涂马鞍山芜湖在內,宣州府则辖宣州、寧国等县。现代社会真的有趟慢车,从南京到宣城下面的一个孙家埠镇。
  这样的支线慢车铁路,之所以能修起来,完全就是因为有经济利益。
  铁路的线路规划,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问题,工程难度的问题,除非无法克服,否则不是最重要的。
  “江南縉绅想要的是一条完全民营的,自己掌握主导权的铁路。铁路从无到有,他们没出一文钱,没出一分力气,吃现成的还嫌弃厨子手艺不好。天底下哪有这等美事?要我说啊,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哼哼,他们享受了这个国家带来的安寧,却不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整天把公平掛在嘴上,却只字不提江南地理上优势带来的不公平。”
  贾璉把话说的很明白了,铁路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不能落入私人的手中。
  可以说隨著沿海陆续的开启工业化,內陆省份註定要成为沿海省份的资源供应地和市场。
  发展的快慢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这不是贾璉可以左右的事情。铁路掌握在朝廷的手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內陆的利益。
  至於沿海资本家们的不满,对於贾璉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资本家和地主,本质上都不是啥好东西。
  国家资本再怎么烂,获利之后还是能通过国家的调控进行再分配。
  至於官僚的贪腐问题,朝廷对付官僚可谓名正言顺,比对付地方上的縉绅要轻鬆多了。
  皇帝和集权嘛,在贾璉看来並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只要把经济发展起来了,哪天皇帝不得人心了,这个国家会有人站出来推翻皇权的。
  加水完毕,继续上路,车到徐州时早晨天刚亮,站台上提前闻讯等候在此的人,衝下车的贾璉抱手笑道:“贾兄,久违了!”
  贾璉哈哈大笑,上前一个热情的拥抱,豪爽的举动不像一个文官:“李兄,这些年晋阶的很快嘛。”
  李冬微微一笑,后退两步才道:“不敢与贾兄相提並论,前几天接到林平的信,他在武昌一切都好。说起来,我们三人十年没有相聚了。”
  贾璉听了很是感慨,当年被驱逐出青云书院,唯有李冬保持友谊不变,后来机缘巧合,林平也成为好友。也正因为如此,青云书院出身的年轻官员,对贾璉有天生的认同感。说到在青云书院时期,有幸与贾曾为同窗的官员,更是很自然的以贾党自居。
  不过青云书院的招牌自从贾璉崛起之后,不如以前响亮了。原因很复杂,有方白衣的缘故,也有李清的缘故。
  想到这里,贾璉也忍不住感慨道:“今年恩科,竞无一人有青云书院就读的经歷,令人晞嘘。”
  李冬陪著贾璉在站台上散步,边走边聊:“李相这辈子,大概是脱不掉一个【目不识贾】的名头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