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3 / 5)
具体到眼下一一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岁,只给汉家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少年天子刘恭。
好在东宫尚有吕太后坐镇,为汉家托底。
而对刘恭这个学生,王陵最担心的,就是刘恭看不清现实,仗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以为自己『不比吕太后差多少”了。
此刻,看著刘恭深受打击,却也显然没有自暴自弃的呆愣模样,王陵自是老怀大慰。
倒也没忘记开口,抚慰起刘恭受伤的心灵。
“得太后在,不单是我汉家之幸、天下之幸。”
“也同样是陛下之幸。”
“恕老臣斗胆,说句公道话。”
“太后掌政、治国的手腕,莫说是先帝一一便是太祖高皇帝,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甚至就连萧相国,也曾不止一次私下说:每与太后言国家大事,无不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对於天下人而言,太后善於治国,自然是一大幸事。”
“对陛下而言,重要的,却並非太后善於治国,便可以让陛下偷閒。”
“而是陛下,可以从太后身上,学到许多治国的道理。”
“等將来,陛下加冠亲政,有太后教的这些道理在,心里,也总归是能多出三分底气的。”
如是一番话,王陵说的诚恳,刘恭也面带认同的点下头。
要说吕太后身上,有哪方面是半点挑不出毛病的,那也就是狠辣的政治手腕,以及老练的治国能力了。
后世人於吕太后褒贬不一。
有说吕太后残忍的,有说吕太后变態的,也有说吕太后掌控欲强、心怀不轨的。
却鲜少有人否认:在吕太后掌权期间,立於秦末废墟之中,百废待兴的汉家,確实是在有条不素的恢復元气。
若是考虑太后吕太后接手时,汉家面临的局面,已是糟糕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地步,更是让人很难不去敬佩这位饱受非议,却治国有方的“始太后”。
对於老师王陵“偷师吕太后”的提议,刘恭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只是刘泽这件事,为刘恭带来的精神震撼,实在是有些太过骇人。
“老师的意思,学生明白。”
“_一皇祖母手腕老练,是天资卓绝,外加掌政多年,饱经歷练、沉淀的缘故。”
“学生年幼,不曾掌政,更不曾得到磨礪,自然不如皇祖母者甚矣。”
“老师不必担心。
“学生並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亦或自怨自艾。”
“只是学生在想:皇祖母如此工於心计一一略施小计,便恨不能將所有人都算计进去“学生,怕也是未能置身事外?”
如是一语,惹得王陵面色一滯,双眼本能的一眯,
便见刘恭缓缓低下头,取出怀中,那两方装有詔书的木匣。 ↑返回顶部↑
好在东宫尚有吕太后坐镇,为汉家托底。
而对刘恭这个学生,王陵最担心的,就是刘恭看不清现实,仗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以为自己『不比吕太后差多少”了。
此刻,看著刘恭深受打击,却也显然没有自暴自弃的呆愣模样,王陵自是老怀大慰。
倒也没忘记开口,抚慰起刘恭受伤的心灵。
“得太后在,不单是我汉家之幸、天下之幸。”
“也同样是陛下之幸。”
“恕老臣斗胆,说句公道话。”
“太后掌政、治国的手腕,莫说是先帝一一便是太祖高皇帝,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甚至就连萧相国,也曾不止一次私下说:每与太后言国家大事,无不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对於天下人而言,太后善於治国,自然是一大幸事。”
“对陛下而言,重要的,却並非太后善於治国,便可以让陛下偷閒。”
“而是陛下,可以从太后身上,学到许多治国的道理。”
“等將来,陛下加冠亲政,有太后教的这些道理在,心里,也总归是能多出三分底气的。”
如是一番话,王陵说的诚恳,刘恭也面带认同的点下头。
要说吕太后身上,有哪方面是半点挑不出毛病的,那也就是狠辣的政治手腕,以及老练的治国能力了。
后世人於吕太后褒贬不一。
有说吕太后残忍的,有说吕太后变態的,也有说吕太后掌控欲强、心怀不轨的。
却鲜少有人否认:在吕太后掌权期间,立於秦末废墟之中,百废待兴的汉家,確实是在有条不素的恢復元气。
若是考虑太后吕太后接手时,汉家面临的局面,已是糟糕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地步,更是让人很难不去敬佩这位饱受非议,却治国有方的“始太后”。
对於老师王陵“偷师吕太后”的提议,刘恭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只是刘泽这件事,为刘恭带来的精神震撼,实在是有些太过骇人。
“老师的意思,学生明白。”
“_一皇祖母手腕老练,是天资卓绝,外加掌政多年,饱经歷练、沉淀的缘故。”
“学生年幼,不曾掌政,更不曾得到磨礪,自然不如皇祖母者甚矣。”
“老师不必担心。
“学生並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亦或自怨自艾。”
“只是学生在想:皇祖母如此工於心计一一略施小计,便恨不能將所有人都算计进去“学生,怕也是未能置身事外?”
如是一语,惹得王陵面色一滯,双眼本能的一眯,
便见刘恭缓缓低下头,取出怀中,那两方装有詔书的木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