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坦克出炉(2 / 3)
不过,坦克的量产也需要时间,11月能拿出首批量产型作战,9月中旬基本上也得出最终定版样车了。鲁路修回去时可以顺路看看有没有问题,也算是帮保时捷博士查漏补缺。
……
鲁路修都没在柯尼斯堡住最后一夜,当天处理完事情后,傍晚就坐卧铺火车踏上了南返的征途。
在火车上睡了一觉,次日醒来就已经抵达布拉格了。
鲁路修也不浪费时间,直接让保时捷公司派车来接他,然后直奔公司的研发试车场。
“保时捷”这家以保时捷博士个人名字注册的公司,也是这几个月刚刚成立的。目前总部还设在布拉格,但是过几个月,等初代坦克项目彻底完成后,就会渐渐搬迁去慕尼黑。
之前没法搬,一来是留在布拉格更好做事,因为提前去慕尼黑,可能会受到德玛尼亚国内军工部门更多的监管,有更多保守派可能会对项目指手画脚,监管评估一多还更容易泄密。所以还是让新武器在战场上取得实战成果,证明了自己之后,再强势回归比较好。
倒是在布拉格这边,之前鲁路修在挖保时捷博士前,就以巴里亚王室的名义跟奥国外交次长达成过默契。奥国现在一切军事上都要仰仗德玛尼亚,对于德玛尼亚人“寄养”在波西米亚的军工科研项目倒是不怎么敢监管。
另一方面,保时捷博士刚开始搞坦克,还有很多前置技术,用到的是之前为斯柯达公司造半履带牵引车的技术储备。保时捷博士只是抓总的,下面的技术人员很多是奥国人,尤其是波西米亚人。
鲁路修需要趁着这个项目,把技术人才团队磨合起来,让渐渐掺进项目团队的德玛尼亚本国人,尤其是那些受雇于大众公司和bmw公司的工程师们,也都把研发和设计、修改坦克的经验和手艺学扎实了,才好考虑搬迁公司,或者说在慕尼黑另起炉灶一个分部。
上午十点,保时捷博士就带着鲁路修到了试车场,鲁路修也立刻就看到两辆原型车非常显眼地停在场地中央。
车体的高度比鲁路修预想的还要稍微高一些,车体中部底下悬空比较多,看起来不太像是坦克。
鲁路修走近细看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悬挂设计问题——保时捷博士显然还没琢磨明白如何高效地使用扭杆悬挂,所以最终选择了早就有的、从载重卡车那儿挪用过来的板簧悬挂。
历史上扭杆悬挂的坦克里,最有名的就是t34之类了。
那玩意儿和板簧悬挂一样,都是只能给非独立悬挂用的,也就是左右轮要用同一套悬挂。倒是后世轻型坦克用得比较多的丑式克里斯蒂悬挂,在灵活性方面有优势,可以做成左右独立的。
不过眼下,左右独立的需求倒不是很明显,鲁路修看了这款初代板簧货,唯一的担心就是这车的底盘“裤裆”太高了,要是以后遇到敌人浑身绑满手榴弹,想钻进坦克底下,肯定很容易钻进去。
鲁路修想到这儿,立刻给保时捷博士提了一个不需要怎么费事的微小整改建议:
“还没搞定扭杆悬挂的问题么?也罢,板簧毕竟是现成的,卡车上就有可以直接抄。就先用板簧凑合一两年吧,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慢慢改。
还有,既然这车底盘那么高,在车头上挂个铰接的附加装甲吧,垂下来尽量护住车底,轻薄一点就行。不追求挡子弹,只要别让人太轻松钻进车底就好。
对了,我想起你之前造的装甲车,那玩意儿相比于坦克容易被打车胎,可以在两侧也加个轻薄的铰接悬挂装甲侧裙护住轮胎上半部分,能挡挡步枪子弹就行,近身后可以轻易掀起来那种,也不影响维修。”
鲁路修看着这些防护漏洞太多的装甲战车,总觉得别扭,就用最小成本再强化一下防御。
保时捷博士也是懂行的,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精妙,表示几天就能搞定。之前已经生产的,也不用改,只要再多生产一些附件,到前线后直接拧上去就行。
解决了显而易见的防御漏洞后,鲁路修再看车子的动力系统和火力。
动力没什么可以改良的地方,车子都造出来了,任何调整都是伤筋动骨的。而且帝国目前也只能拿出这么好的发动机了,想要升级就得指望引擎技术的进步。
火力方面,克虏伯公司最终还是及时配合保时捷博士,把57毫米的短管炮弄出来了,弄了一个炮管只有0.9米长的低膛压低后座版,核算下来只有16倍径。
之前现有的57毫米炮,至少也是25倍径以上的,炮管长度要1米5以上。克虏伯搞出了这个短管后,后坐力下降了约一半,难怪区区10吨重的小坦克,都可以扛起57毫米炮了。
新炮的射程极近,最远抛射也就不到3公里,此前部队现役的57毫米野战炮至少也是5~6公里。
但既然是装在坦克上,3公里也无所谓了,反正坦克扛得住一切机枪子弹,就顶到机枪碉堡3公里以内再开火也不迟。
10吨型坦克,最终定型装备1门57毫米短管炮1挺重机枪。7吨型的就只装2挺轻机枪,都没有炮塔。一切都如原本的设计,落实得非常好。
“鲁路修长官,您觉得这个项目结果还能让元帅满意么?” ↑返回顶部↑
……
鲁路修都没在柯尼斯堡住最后一夜,当天处理完事情后,傍晚就坐卧铺火车踏上了南返的征途。
在火车上睡了一觉,次日醒来就已经抵达布拉格了。
鲁路修也不浪费时间,直接让保时捷公司派车来接他,然后直奔公司的研发试车场。
“保时捷”这家以保时捷博士个人名字注册的公司,也是这几个月刚刚成立的。目前总部还设在布拉格,但是过几个月,等初代坦克项目彻底完成后,就会渐渐搬迁去慕尼黑。
之前没法搬,一来是留在布拉格更好做事,因为提前去慕尼黑,可能会受到德玛尼亚国内军工部门更多的监管,有更多保守派可能会对项目指手画脚,监管评估一多还更容易泄密。所以还是让新武器在战场上取得实战成果,证明了自己之后,再强势回归比较好。
倒是在布拉格这边,之前鲁路修在挖保时捷博士前,就以巴里亚王室的名义跟奥国外交次长达成过默契。奥国现在一切军事上都要仰仗德玛尼亚,对于德玛尼亚人“寄养”在波西米亚的军工科研项目倒是不怎么敢监管。
另一方面,保时捷博士刚开始搞坦克,还有很多前置技术,用到的是之前为斯柯达公司造半履带牵引车的技术储备。保时捷博士只是抓总的,下面的技术人员很多是奥国人,尤其是波西米亚人。
鲁路修需要趁着这个项目,把技术人才团队磨合起来,让渐渐掺进项目团队的德玛尼亚本国人,尤其是那些受雇于大众公司和bmw公司的工程师们,也都把研发和设计、修改坦克的经验和手艺学扎实了,才好考虑搬迁公司,或者说在慕尼黑另起炉灶一个分部。
上午十点,保时捷博士就带着鲁路修到了试车场,鲁路修也立刻就看到两辆原型车非常显眼地停在场地中央。
车体的高度比鲁路修预想的还要稍微高一些,车体中部底下悬空比较多,看起来不太像是坦克。
鲁路修走近细看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悬挂设计问题——保时捷博士显然还没琢磨明白如何高效地使用扭杆悬挂,所以最终选择了早就有的、从载重卡车那儿挪用过来的板簧悬挂。
历史上扭杆悬挂的坦克里,最有名的就是t34之类了。
那玩意儿和板簧悬挂一样,都是只能给非独立悬挂用的,也就是左右轮要用同一套悬挂。倒是后世轻型坦克用得比较多的丑式克里斯蒂悬挂,在灵活性方面有优势,可以做成左右独立的。
不过眼下,左右独立的需求倒不是很明显,鲁路修看了这款初代板簧货,唯一的担心就是这车的底盘“裤裆”太高了,要是以后遇到敌人浑身绑满手榴弹,想钻进坦克底下,肯定很容易钻进去。
鲁路修想到这儿,立刻给保时捷博士提了一个不需要怎么费事的微小整改建议:
“还没搞定扭杆悬挂的问题么?也罢,板簧毕竟是现成的,卡车上就有可以直接抄。就先用板簧凑合一两年吧,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慢慢改。
还有,既然这车底盘那么高,在车头上挂个铰接的附加装甲吧,垂下来尽量护住车底,轻薄一点就行。不追求挡子弹,只要别让人太轻松钻进车底就好。
对了,我想起你之前造的装甲车,那玩意儿相比于坦克容易被打车胎,可以在两侧也加个轻薄的铰接悬挂装甲侧裙护住轮胎上半部分,能挡挡步枪子弹就行,近身后可以轻易掀起来那种,也不影响维修。”
鲁路修看着这些防护漏洞太多的装甲战车,总觉得别扭,就用最小成本再强化一下防御。
保时捷博士也是懂行的,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精妙,表示几天就能搞定。之前已经生产的,也不用改,只要再多生产一些附件,到前线后直接拧上去就行。
解决了显而易见的防御漏洞后,鲁路修再看车子的动力系统和火力。
动力没什么可以改良的地方,车子都造出来了,任何调整都是伤筋动骨的。而且帝国目前也只能拿出这么好的发动机了,想要升级就得指望引擎技术的进步。
火力方面,克虏伯公司最终还是及时配合保时捷博士,把57毫米的短管炮弄出来了,弄了一个炮管只有0.9米长的低膛压低后座版,核算下来只有16倍径。
之前现有的57毫米炮,至少也是25倍径以上的,炮管长度要1米5以上。克虏伯搞出了这个短管后,后坐力下降了约一半,难怪区区10吨重的小坦克,都可以扛起57毫米炮了。
新炮的射程极近,最远抛射也就不到3公里,此前部队现役的57毫米野战炮至少也是5~6公里。
但既然是装在坦克上,3公里也无所谓了,反正坦克扛得住一切机枪子弹,就顶到机枪碉堡3公里以内再开火也不迟。
10吨型坦克,最终定型装备1门57毫米短管炮1挺重机枪。7吨型的就只装2挺轻机枪,都没有炮塔。一切都如原本的设计,落实得非常好。
“鲁路修长官,您觉得这个项目结果还能让元帅满意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