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坦克出炉(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走马观地看完后,保时捷博士殷切地询问鲁路修的意见。
  保时捷博士身边,还有一群技术人员,也都殷切地看着他。那些人里有bmw公司的技术代表,那是负责为本项目提供引擎的。还有克虏伯和dwm公司的人,还有雨果.施迈瑟,这些人都是为坦克提供配套武器的。
  雨果.施迈瑟年初的时候,还隶属于伯格曼公司,负责继续优化mp15冲锋枪的项目。但现在随着冲锋枪彻底定型,施迈瑟也已经被鲁路修借调到了他自己的公司。
  鲁路修想了想,就对一众工程师说了自己的看法:“我对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很满意了,相信元帅也会满意的。
  不过凡事都要看远一点,要是这么成功的坦克都被我们造出来了,而且还会在东线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那你们估计,布列颠尼亚人需要多久才能仿制出来?”
  从保时捷到施迈瑟的一众工程师闻言都是微微一惊。
  “没那么容易抄袭吧?除非布列颠尼亚人也在搞这种东西?”
  鲁路修点了点头,也算是给一众工程师们先打个预防针:“没错,我有情报来源显示,布列颠尼亚人也在筹划这种装甲战车,应该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储备了,也知道履带驱动和装甲防护。只是他们还有很多技术细节没想明白。”
  众人这才脸色凝重起来,保时捷博士作为总负责人,斟酌了一会儿后才慎重地回答:“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看到我们的启发,或许三五个月之内就能琢磨明白,最多半年也能量产。
  如果他们不追求对我们的高仿,只是借鉴我们的技术去解决他们原先的设计,先把车造出来,那研发周期缩短到两三个月也有可能。毕竟战时那么紧迫,一切都会事急从权的。”
  按保时捷博士的推演,这就相当于德玛尼亚坦克11月底投入实战后,明年2月底布列颠尼亚人应该就能完成他们自己的“马克1型”坦克的设计。明年上半年结束时,说不定就能仿造出跟眼前这款“德玛尼亚1号坦克”类似的东西。
  这个速度倒也合理,原本历史上布国的“马克1型”到1916年年中也已经完成了,然后到8月份参加索姆河战役时,已经累计生产了60辆,前期月产量30辆。
  现在被敌人抢先造出坦克,布国人受到启发,提前3~4个月完成研发,属于正常范畴。
  鲁路修点点头,认可了对方的判断:“所以,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这才是我要求你们别刚造好三五辆样车就上阵显摆的原因。至少要攒出能装备一两个装甲团的坦克,才投入实战,才能把我军新装备的突然性优势发挥到极致。
  现在,我就要求你们按‘明年二季度、敌人就能造出他们自己粗制滥造的坦克、明年三季度、敌人就能造出和我们这款类似的坦克’的进度表,逆向推演一下,我们该如何改良现有坦克,才能确保‘击毁另一个自己’。”
  “您的意思是……用坦克打坦克?”一众工程师立刻反应了过来。
  鲁路修:“没错,就是用坦克打坦克。当然,你们得先拿出一款适合打坦克的武器,然后确保它们能被安装到坦克上。但是在解决安装问题之前,你们首先最好确保这些武器也能被步兵直接使用。”
  一众工程师立刻陷入了沉思,随后开始窃窃私语互相讨论。大家想到的最多的办法,还是把现有的战防炮轻量化一下,然后用来打坦克。
  鲁路修也没有干扰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先头脑风暴、百齐放,把各种可能性推演一遍,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呢。
  等他们基本讨论完后,也把刚才的头脑风暴全部用笔记记下来了,鲁路修这才进一步点拨:
  “你们刚才说的,对火炮兵器的改良方向,都很对。不过,我还想补充两点我个人的思路:
  我觉得,之前为坦克提供机枪的公司,可以考虑研发一款明显更大口径的机枪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机枪,都只有8毫米左右的口径,都是多年来为了打人员目标而反复磨合过的最高效口径。
  我们现在的坦克装甲设计,就是考虑到免疫现有机枪弹为标准的。你们一开始想设计6~8毫米的装甲,还是我非要求你们加厚到10毫米、并且正前方装甲要20毫米。为的就是将来万一敌人把现有的7.7毫米机枪,换装钢芯甚至钨芯穿甲弹后,我们的坦克装甲仍然能确保免疫。
  而敌人如果没有预料到这点,他们的初代坦克装甲厚度,仍然有可能还是低于10毫米的,甚至就在6~8毫米。
  所以我们最好设计一款不需要特殊弹药,也能够实现对10毫米以下装甲直接穿透的机枪,我认为,新机枪的口径在12~13毫米是比较合理的。专门的钢芯子弹,也可以慢慢研究起来。”
  ——
  ps:9月30天一共36万多字,确保每天万更,总算拿了个小成就。
  感觉大脑绷太紧了,国庆有点应酬,请假两天降低到单更5千字(别人请假是断更,我是五千字都得请)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