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波茨坦的异类(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17章 波茨坦的异类
  进入波茨坦军事学院的第一周,鲁路修除了跟其他在校生社交沟通以外,就没什么值得赘述的事情了。
  为了严明军纪,军官们进入波茨坦进修的第一周,也没有安排任何文化课程,就是纯粹的纪律和技战术操练。哪怕这些军官都几乎不可能再亲自扛枪冲锋了,这种短暂的“下马威”也还是不能省略的,类似于后世那些“师长下基层”的体验。
  鲁路修也没搞特殊化,好在总共就一周,忍忍就过去了。
  他的体格经过过去一年半的军旅生涯磨练,也没刚开始那么虚了。负重跑个五公里还是能跑完的,引体向上也能勉强拉起来几个了,俯卧撑能做五十个以上。
  虽然跟严格科班训练出身的同龄军官没法比,但也已经超越社会上的普通人了。何况这种进修班的体能考核要求都降得比较低,都是为35~40岁学员的体力状态量身定制的。
  鲁路修真实年龄才24岁(对外虚报26岁),占了年轻的便宜,过关自然是轻轻松松。
  第一周的打磨结束后。
  第二周的星期一、1月17日这天,鲁路修终于迎来了第一堂正式的进修选题课。在这一周之内,他必须完成课题的初步选题,找好自己未来两个半月的研究方向。
  波茨坦学院为高级研修班的选题课筹备了非常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时候甚至会有退役的老元帅来跟学员谈心,了解学员的禀赋和心得,帮助他们选题。
  而且参加这次选题课的学员里,只有奥斯瓦尔德.卢茨这一个鲁路修刚认识的熟人,其他都是史不留名的新面孔,全加起来也就十几个人。
  上周刚认识的屈希勒尔、魏克斯和赖歇瑙,都不用参加这次的选题课,因为他们都已经分别入学五个月和三个月,早就选完课题了。在波茨坦,很多同期生并不是严格同时入学的,会错开几个月,这在战争时期也是没办法的。
  海因茨.古德里安倒是作为打杂人员,依然要全程鞍前马后陪同。
  “嘿,海因茨,今天的选题教授是什么人?都快开课了,总能透露一下了吧。”
  17号这天一早,鲁路修和奥斯瓦尔德.卢茨来到教室,看古德里安已经提前过来布置好讲座了,鲁路修便随口打探。
  古德里安左右看了一眼,见还没有外人到场,他也就低声提前透露:“今天来的可是重磅元老,早在1908年就担任过校长的戈尔茨元帅!
  他可是奥斯曼陆军之父,早在上个世纪末就作为总顾问帮奥斯曼人重建了新式军队,去年被奥斯曼人借调过去,在巴格达主持中东战线的防务,最近才刚刚回国养病。”
  鲁路修对这位戈尔茨元帅的履历不是很了解,因为这人历史书上名声不怎么大,而且太老了。
  鲁路修去东线跟奥斯曼人合作时,都是跟伊斯坦布尔周边防区的将领打交道的,包括冯.赞德尔斯大将和奥斯曼本国的凯默尔。
  不过跟鲁路修一起来的奥斯瓦尔德.卢茨倒是对军方高层很熟悉,当下又私下里跟鲁路修介绍了一下情况。
  鲁路修这才得知,退休老校长的全名叫科尔玛.冯.德.戈尔茨,竟然是1843年生人——也就是说,他的年纪竟比巴里亚的利奥波德老元帅还要老(1846),也比马肯森元帅更老(1849),今年都已经74岁了。
  其实,地球位面的戈尔茨元帅,就是因为年老体衰,最终在1916年夏天回到波斯湾前线、部署扑灭布国人扇动的阿人叛乱时,因为感染伤寒病逝了。这也导致地球上那位布国“搅屎棍劳伦斯”最终搅屎成功,在中东掀起了大乱。
  毕竟都74岁的老头了,没法违背年老体虚的自然规律。这次回来,也是临时兴起,回八年前就当过校长的学校看看。
  而说到军事学术的观点和路线,按卢茨的介绍,这位戈尔茨元帅当年在总参谋部内就是异类,他以针锋相对反对施里芬而著称——也就是那位1913年就死了的、制定了“施里芬计划”的那个施里芬。
  施里芬死后才由小毛奇接替他担任总参谋长,并主持了世界大战刚开始阶段的军事行动,后来小毛奇执行不力,就被威廉皇帝拿掉了。
  而戈尔茨是从头到尾都反对“施里芬计划”的,他认为施里芬的计划在新时代的后勤压力下难以落实,而且过于孤注一掷、没有考虑国际环境的千变万化。
  但当年施里芬的势力如日中天,其他将帅也都抱施里芬的大腿,这才导致1908年的时候戈尔茨被排挤成边缘派系、以元帅之尊被踢到波茨坦军事学院当校长,其实就是想让他派系斗争失败退休罢了。
  ……
  卢茨帮鲁鲁修科普扫盲这些往事的同时,其他学员也陆续来了。
  卢茨也只好进一步压低音量悄悄说,刚说完这一切。一名老元帅、已退休的老校长,科尔马.冯.戈尔茨元帅就出现在了门口(如下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