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波茨坦的异类(2 / 3)
打杂的古德里安连忙喊大家起立行礼,鲁路修等人也都“啪”地立正,敬了一个礼。
戈尔茨元帅步履沉稳地缓缓踱到讲台上,横扫了一眼众学员:
“听说你们这一期里,有一个鲁路修.冯.亨特,在吗?”
“报告元帅!第6集团军参谋长鲁路修.冯.亨特准将,向您报到!”鲁路修立刻从课桌后方侧步出列,又敬了一个礼。
戈尔茨元帅点了点头,看着其他一堆都只是少校到上校的学员,对他这个唯一的准将说道:
“希望你的战略学眼光能和你在东线的战术创新一样犀利,否则,我一样有可能让你毕不了业!年轻人绝不可以因为立功就傲慢。”
“是!元帅!”鲁路修态度很好。
“都坐下吧。”戈尔茨元帅随手一挥,然后一时兴起,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
“论施里芬计划的得失。”
写完后,他才把粉笔一丢,随口喃喃自语:“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半了,帝国现在的局势虽然还行,但中间也遭受过不少挫折。
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帝国遭受的第一个决定性挫折,就是施里芬计划没能实现、没有在开战的最初两三个月内消灭法兰克人,这才导致了战争转入持久战、消耗战。
既然你们都要涉猎战略学,不管最后是否选这方面的课题,今天都可以谈谈,你们自己从这场战争中学到的战略教训。”
戈尔茨元帅的这番话,立刻让不少学员心中忐忑,要不是德玛尼亚军官军纪严明,怕是立刻就要窃窃私语起来。
尤其是这里面不少学员,都是知道参谋部内当年的派系斗争的,知道这位戈尔茨元帅和施里芬总参谋长不对付、这才被施里芬总参谋长发配来军校架空了。
在戈尔茨元帅面前,要不要说施里芬的坏话、说他的计划有问题呢?那样或许更容易毕业,但戈尔茨元帅毕竟不能一手遮天,他在军校已经退休了,是名誉上临时请回来的。如果今天在这里说了施里芬的坏话,是否有可能导致将来被施里芬那些还活着的门徒打击报复呢?
比如,东线的兴登伯格元帅,抑或是罗登道夫中将。
戈尔茨元帅也看出了大家的忐忑,当即很开明地一挥手:“我让你们畅所欲言,那就可以自行讨论,不要有顾虑。”
得到了许可的众学员们,这才开始纷纷探讨。鲁路修则是冷眼旁观不出一言,他毕竟穿越前看了那么多军事史和战略分析,这些讨论根本没必要参加。
不一会儿,有几个从东线中段和北段战线回来的军官,一看就都是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的集团军群的人,开始申请发言。
戈尔茨元帅许可了,那几人就先后说了些大同小异的观点:
“我认为,施里芬总参谋长留下的计划是好的,但是执行层面落实不到位,战争爆发之初,小毛奇参谋长没有当年施里芬的执行力,没有把从卢、比等国迂回进攻法兰克北部的那一击勾拳加强到足够强。
他分兵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防御法兰克人的进攻,分散了有限的兵力。导致帝国在比利金沿途被拖延了太久,最终后劲不足,在马恩河畔功亏一篑。”
这个观点,在后世随便一个中学生眼里,都是老生常谈了,一谈起一战,都说施里芬计划是好的、是执行时出了问题,没做到位。
不过在1916年,在战争还没打完的情况下,这种观点还算是有点新颖、有一丁点真知灼见了。
下面的人或许还没想到这么深,但总参谋部层面早就想过了,连皇帝也认可这种说法。
所以才会有1914年底、施里芬计划失败后,总参谋长小毛奇就因为办事不力被撤换、让法金汉上去当总参谋长。
哪怕是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戈尔茨元帅,也不好公然和这种近乎官方口径的论调唱反调。
戈尔茨元帅听后,果然也没有公然反对,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冷眼看着,沉默不语。
戈尔茨元帅冷漠地扫过众人,最后目光落在鲁路修身上,直接点名了:
“鲁路修.冯.亨特准将!你来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返回顶部↑
戈尔茨元帅步履沉稳地缓缓踱到讲台上,横扫了一眼众学员:
“听说你们这一期里,有一个鲁路修.冯.亨特,在吗?”
“报告元帅!第6集团军参谋长鲁路修.冯.亨特准将,向您报到!”鲁路修立刻从课桌后方侧步出列,又敬了一个礼。
戈尔茨元帅点了点头,看着其他一堆都只是少校到上校的学员,对他这个唯一的准将说道:
“希望你的战略学眼光能和你在东线的战术创新一样犀利,否则,我一样有可能让你毕不了业!年轻人绝不可以因为立功就傲慢。”
“是!元帅!”鲁路修态度很好。
“都坐下吧。”戈尔茨元帅随手一挥,然后一时兴起,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
“论施里芬计划的得失。”
写完后,他才把粉笔一丢,随口喃喃自语:“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半了,帝国现在的局势虽然还行,但中间也遭受过不少挫折。
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帝国遭受的第一个决定性挫折,就是施里芬计划没能实现、没有在开战的最初两三个月内消灭法兰克人,这才导致了战争转入持久战、消耗战。
既然你们都要涉猎战略学,不管最后是否选这方面的课题,今天都可以谈谈,你们自己从这场战争中学到的战略教训。”
戈尔茨元帅的这番话,立刻让不少学员心中忐忑,要不是德玛尼亚军官军纪严明,怕是立刻就要窃窃私语起来。
尤其是这里面不少学员,都是知道参谋部内当年的派系斗争的,知道这位戈尔茨元帅和施里芬总参谋长不对付、这才被施里芬总参谋长发配来军校架空了。
在戈尔茨元帅面前,要不要说施里芬的坏话、说他的计划有问题呢?那样或许更容易毕业,但戈尔茨元帅毕竟不能一手遮天,他在军校已经退休了,是名誉上临时请回来的。如果今天在这里说了施里芬的坏话,是否有可能导致将来被施里芬那些还活着的门徒打击报复呢?
比如,东线的兴登伯格元帅,抑或是罗登道夫中将。
戈尔茨元帅也看出了大家的忐忑,当即很开明地一挥手:“我让你们畅所欲言,那就可以自行讨论,不要有顾虑。”
得到了许可的众学员们,这才开始纷纷探讨。鲁路修则是冷眼旁观不出一言,他毕竟穿越前看了那么多军事史和战略分析,这些讨论根本没必要参加。
不一会儿,有几个从东线中段和北段战线回来的军官,一看就都是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的集团军群的人,开始申请发言。
戈尔茨元帅许可了,那几人就先后说了些大同小异的观点:
“我认为,施里芬总参谋长留下的计划是好的,但是执行层面落实不到位,战争爆发之初,小毛奇参谋长没有当年施里芬的执行力,没有把从卢、比等国迂回进攻法兰克北部的那一击勾拳加强到足够强。
他分兵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防御法兰克人的进攻,分散了有限的兵力。导致帝国在比利金沿途被拖延了太久,最终后劲不足,在马恩河畔功亏一篑。”
这个观点,在后世随便一个中学生眼里,都是老生常谈了,一谈起一战,都说施里芬计划是好的、是执行时出了问题,没做到位。
不过在1916年,在战争还没打完的情况下,这种观点还算是有点新颖、有一丁点真知灼见了。
下面的人或许还没想到这么深,但总参谋部层面早就想过了,连皇帝也认可这种说法。
所以才会有1914年底、施里芬计划失败后,总参谋长小毛奇就因为办事不力被撤换、让法金汉上去当总参谋长。
哪怕是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戈尔茨元帅,也不好公然和这种近乎官方口径的论调唱反调。
戈尔茨元帅听后,果然也没有公然反对,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冷眼看着,沉默不语。
戈尔茨元帅冷漠地扫过众人,最后目光落在鲁路修身上,直接点名了:
“鲁路修.冯.亨特准将!你来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