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波茨坦的异类(3 / 3)
鲁路修已经组织好措辞,这才淡定地站起来侃侃而谈:
“我认为,施里芬计划如果作为一个纯军事层面的计划来评估,它在上个世纪末还是合适的,但是1905年以后,经过扶露战争的经验教训、欧陆各国都升级了战争军备形态。施里芬计划虽然也经过了最后一轮的修修补补,但总体来说已经积重难返,很难落实了。”
戈尔茨元帅听他措辞这么严谨,并不是一上来就大是大非表态,倒也对他又多了两分信任。
这是一个就事论事、做事沉稳的年轻人,看问题能够对事不对人,不轻易选边站队。
年轻人能有这样的心性,很不容易。
“说具体一点。”戈尔茨元帅并不流露自己的欣赏,仍然用中立的语气鼓励对方发散思考。
鲁路修整理了一下思路,条分缕析地说:“在1905年战争以前,重机枪等自动火力的运用还没那么普及,当时的战争形态更加拼人数,集中兵力可以带来的优势也更明显。
但1905年战争以后,火力的集中比人力的集中更重要了,这在1914年底的突击营战术出现时,就得到了证明。而火力的集中程度,更看后勤压力的承载极限。以德法比边境的交通运输后勤承载极限、沿途铁路的运力,在新式交战形态下,根本不可能让5个集团军沿着同一条铁路推进。
所以施里芬计划如果是用来指导一场1905年以前的战争,那么其局部战场堆人数的思路还有可能获得决定性优势。但很可惜的是,这个计划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制定、一直到1905年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战争也没爆发。直到又过了九年,战争才爆发,而施里芬晚年的很多修订,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鲁路修这番话,对军事有点深入认识、至少能玩通《钢铁雄心》和其他p社系列游戏的资深达人,肯定都能理解。
说白了就是道路的补给运力是有承载极限的,沿着同一条补给路线堆迭过多部队,堆迭惩罚太严重,每支部队的作战效率都被极大压低了。
在没有重机枪的时代,堆人数有意义,因为人数就等于火力密度,而且单兵需要的后勤武器弹药运力比较少。再往后,铁路运力条件就撑不住这个集结规模了。
不是小毛奇不想执行计划,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只不过,历史上德玛尼亚人战败之后,总参谋部体系需要把锅甩出去,他们不希望战败的责任由军方中的大多数人一起承担,那就只能尽量往“计划是好的,有个别人没有执行到位”上甩锅,那样背锅的人就能少很多,只要牺牲小毛奇一个,其他人都能摘干净。
而偏偏他们的敌人也不希望他们真正反思,就希望他们觉得施里芬计划下次还能用.所以布国的一些战忽军事理论家、尤其是一个叫利德.哈特的家伙,也在战间期鼓吹“施里芬计划是好的,是执行层出了问题”。
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这些家伙一看敌人都帮他们背书了,立刻把利德.哈特的著作捧到很高的学术地位,拿给国内的人看:你们看,连敌人都认可施里芬计划了,是我们内部某些扯后腿的人才导致战争输了……
但此时此刻,鲁路修的观点显然和目前主流的甩锅派不太一样,鲁路修显然认为锅不是已经下去的小毛奇一个人的。
这种说法,偏偏还非常中肯、分析得非常细致,终于激起了戈尔茨元帅的郑重对待。
“所以,你认为施里芬计划本身也有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计划刚制定时就存在的?是因为计划制定的年代,和最后战争实际爆发的年代出现了错配,而计划的修订不够与时俱进导致的?”
戈尔茨元帅还措辞很慎重地总结了鲁路修的观点。
“也可以这么简化理解吧,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
戈尔茨元帅终于忍不住暗暗点头,随后又敏锐地抓住鲁路修前面发言里的一个细节,继续往深入追问:
“但我记得,你刚才一开始说的是‘施里芬计划如果作为一个纯军事层面的计划来评估,它在上个世纪末还是合适的’,从这句话拆分,导致它不合适的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吧?
一个是时间上不合适,1905年以后就越来越不合适。另一个应该是军事因素范畴以外的不合适,因为你加了‘作为一个纯军事层面的计划来评估’这一限定语。”
鲁路修闻言也不由笑了,姜不愧还是老的辣,戈尔茨元帅听话时听得非常仔细,这个细节都注意到了。
“是的,我就是这个意思,施里芬计划从纯军事角度看,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还有可取之处。但是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来看,那简直就是一个烂尾楼,最多算毛坯房,都没完工就要住人了。”
——
ps:这两章犹豫了很久,还是要阐明一些外交和政治理论,觉得枯燥的后面可以稍微跳一跳,或者我写简短一些。但这些剧情后面都是有用的。
(本章完) ↑返回顶部↑
“我认为,施里芬计划如果作为一个纯军事层面的计划来评估,它在上个世纪末还是合适的,但是1905年以后,经过扶露战争的经验教训、欧陆各国都升级了战争军备形态。施里芬计划虽然也经过了最后一轮的修修补补,但总体来说已经积重难返,很难落实了。”
戈尔茨元帅听他措辞这么严谨,并不是一上来就大是大非表态,倒也对他又多了两分信任。
这是一个就事论事、做事沉稳的年轻人,看问题能够对事不对人,不轻易选边站队。
年轻人能有这样的心性,很不容易。
“说具体一点。”戈尔茨元帅并不流露自己的欣赏,仍然用中立的语气鼓励对方发散思考。
鲁路修整理了一下思路,条分缕析地说:“在1905年战争以前,重机枪等自动火力的运用还没那么普及,当时的战争形态更加拼人数,集中兵力可以带来的优势也更明显。
但1905年战争以后,火力的集中比人力的集中更重要了,这在1914年底的突击营战术出现时,就得到了证明。而火力的集中程度,更看后勤压力的承载极限。以德法比边境的交通运输后勤承载极限、沿途铁路的运力,在新式交战形态下,根本不可能让5个集团军沿着同一条铁路推进。
所以施里芬计划如果是用来指导一场1905年以前的战争,那么其局部战场堆人数的思路还有可能获得决定性优势。但很可惜的是,这个计划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制定、一直到1905年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战争也没爆发。直到又过了九年,战争才爆发,而施里芬晚年的很多修订,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鲁路修这番话,对军事有点深入认识、至少能玩通《钢铁雄心》和其他p社系列游戏的资深达人,肯定都能理解。
说白了就是道路的补给运力是有承载极限的,沿着同一条补给路线堆迭过多部队,堆迭惩罚太严重,每支部队的作战效率都被极大压低了。
在没有重机枪的时代,堆人数有意义,因为人数就等于火力密度,而且单兵需要的后勤武器弹药运力比较少。再往后,铁路运力条件就撑不住这个集结规模了。
不是小毛奇不想执行计划,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只不过,历史上德玛尼亚人战败之后,总参谋部体系需要把锅甩出去,他们不希望战败的责任由军方中的大多数人一起承担,那就只能尽量往“计划是好的,有个别人没有执行到位”上甩锅,那样背锅的人就能少很多,只要牺牲小毛奇一个,其他人都能摘干净。
而偏偏他们的敌人也不希望他们真正反思,就希望他们觉得施里芬计划下次还能用.所以布国的一些战忽军事理论家、尤其是一个叫利德.哈特的家伙,也在战间期鼓吹“施里芬计划是好的,是执行层出了问题”。
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这些家伙一看敌人都帮他们背书了,立刻把利德.哈特的著作捧到很高的学术地位,拿给国内的人看:你们看,连敌人都认可施里芬计划了,是我们内部某些扯后腿的人才导致战争输了……
但此时此刻,鲁路修的观点显然和目前主流的甩锅派不太一样,鲁路修显然认为锅不是已经下去的小毛奇一个人的。
这种说法,偏偏还非常中肯、分析得非常细致,终于激起了戈尔茨元帅的郑重对待。
“所以,你认为施里芬计划本身也有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计划刚制定时就存在的?是因为计划制定的年代,和最后战争实际爆发的年代出现了错配,而计划的修订不够与时俱进导致的?”
戈尔茨元帅还措辞很慎重地总结了鲁路修的观点。
“也可以这么简化理解吧,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
戈尔茨元帅终于忍不住暗暗点头,随后又敏锐地抓住鲁路修前面发言里的一个细节,继续往深入追问:
“但我记得,你刚才一开始说的是‘施里芬计划如果作为一个纯军事层面的计划来评估,它在上个世纪末还是合适的’,从这句话拆分,导致它不合适的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吧?
一个是时间上不合适,1905年以后就越来越不合适。另一个应该是军事因素范畴以外的不合适,因为你加了‘作为一个纯军事层面的计划来评估’这一限定语。”
鲁路修闻言也不由笑了,姜不愧还是老的辣,戈尔茨元帅听话时听得非常仔细,这个细节都注意到了。
“是的,我就是这个意思,施里芬计划从纯军事角度看,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还有可取之处。但是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来看,那简直就是一个烂尾楼,最多算毛坯房,都没完工就要住人了。”
——
ps:这两章犹豫了很久,还是要阐明一些外交和政治理论,觉得枯燥的后面可以稍微跳一跳,或者我写简短一些。但这些剧情后面都是有用的。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