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半成品机炮(1 / 3)
第221章 半成品机炮
克虏伯与采埃孚合作搞新式大型传动齿轮和变速箱的事儿,只能算是鲁路修眼下布局的一步闲棋,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成果的。
算算日子,等今年“巴里亚级”战列舰首批4艘全部完工后,目前已经上船台的4艘“马肯森级”战巡,肯定也来不及用这些新的动力技术。
不过,按照帝国的完全造舰计划,也就是提尔皮茨元帅已经获批的预算案,“巴里亚级”一共要造5艘(南德四邦加“萨克森”),而“马肯森级”一共要造7艘。
等目前刚上船台才几个月的这4艘“马肯森级”将来也下水舾装、腾出船台后。帝国在1917年底或者1918年初,应该就会再上“巴里亚级”的5号舰“萨克森号”,以及“马肯森级”的5/6/7号舰。
那4艘船,或许可以有时间在设计阶段就做一些修改,用上未来初代的“带减速加扭矩变速箱的新式蒸汽轮机”,并且配套上大直径低转速螺旋桨、高压小水管锅炉、更耐高温高压的新合金汽轮机叶片。
这也算是为将来完善的“第二代变速箱战舰”积累建造经验、搜集反馈数据了,这都是必要的测试,是不能省的。如果指望在将来最终击败丑国,这些工作都非做不可。
整个战舰动力系统的升级其实需要非常全面的提升,变速箱只是解决了一个关键短板,可以让其他提升变得有意义、不至于变成无用功。
但其他提升也同样必不可少,锅炉是不会自己把压力提高的,蒸汽轮机对气压的耐受度也不会自己提高的,螺旋桨也不会自己变大,这都需要研发投入。
只是说站在一个大项目统筹者的角度而言,那些问题相对好解决一点,只要有材料学进步就能搞定,变速箱才是最大的瓶颈。
至于加工工艺的提升,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可以把螺旋桨的曲面设计得更加符合流体动力学、确保同样直径的螺旋桨转一圈、提供对海水更大的推力,那就更好了。
不过这些东西需要数学和多轴机床的进步,在后世有计算机的时代,可以直接用机器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模拟计算。如今还没有计算机,就全靠数学工作者脑搓了,或是靠不断地试错实验、造出各种曲面的螺旋桨去实际做水池实验,看推进效率。
当然,如果未来鲁路修有可能在计算机科技领域搞点突破,对于本国的各项军工科研速度都会有些微的帮助,尤其是涉及到大量计算工作的领域,可以全方位提升科研效率。
别看地球位面的电子管计算机最终要到1946年才由宾大实验室造出来。但鲁路修完全可以不用等电子管技术成熟,先指点相关人员用继电器搞一个更原始的计算机。
地球位面德玛尼亚数学家康拉德.祖司如果有足够的支持,他也几乎在二战期间弄出了继电器计算机。
如果说初代电子管计算机“埃尼阿克”有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速度,康拉德祖司的初代继电器计算机也能有每秒1200次加法运算的速度,
这玩意儿等将来资源充足了,1920年代初就有可能偷偷搞出来,只要别多造,就稍微造几台放在科研机构里,承担帝国各项重要科研的计算外包工作,由鲁路修直接掌控,完全是可以避免泄密的,敌人也可能常年都不知道这玩意儿的存在。
具体模式,就类似于对外宣传“某个计算所养了一大堆数学家,然后告诉各大军工研发巨头有大量的计算模拟任务的,就把需求和题目交给专业计算所,计算所算完后再把过程和结果交还给军工企业,收点计算费”,这样外人就绝不可能知道这家计算所内部是怎么运作的,对外始终是黑盒模式,保密上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当然现在鲁路修的地位还不够高,决策权还不够大,资源也还不够多,这玩意儿暂时只能是想想了。
……
梳理了一遍未来战舰动力系统的整体提升路线,也帮克虏伯牵完线搭完桥,鲁路修在“巴里亚号”服役仪式的最后阶段,也是顺便仔细参观了一下军舰。
希佩尔上将也抽出时间亲自陪着他参观。
战舰的装甲防护、指挥系统,都没什么可看的,这些方面鲁路修都没有做出过干涉,都是原本该有的样子。
所以参观的重点,肯定是放在火力系统方面了。
最受瞩目的,自然是那8门48倍径的高膛压380毫米主炮。
鲁路修还特地问了希佩尔:“上次海试的时候,这些主炮都有实际开炮测试过了么?”
希佩尔上将也很骄傲:“克虏伯的东西,还是靠谱,设计指标都达到了,虽然只比初代版本加长了3倍倍径,也就是1.14米的炮管长度,但出膛初速足足提升了10%以上,主要是得益于更强的炮管强度、可以把装药室容积扩大,进一步强装药。但炮弹还是没变,还是原来的750公斤穿甲弹,这个来不及改了。”
鲁路修心算了一下,如果出膛初速提升10~15%,那就是说“巴里亚级”主炮的炮弹初速,已经可以和地球位面20年后的“俾斯麦级”主炮一样快了,甚至还更快二三十米。
当然要论炮弹的杀伤力和穿甲力度,应该还是要比俾斯麦略弱,因为用的炮弹还是老炮弹。“巴里亚级”用的穿甲弹全重750公斤,“俾斯麦级”的有800多公斤,更关键的是时隔二十多年,炮弹的材质、结构、尤其是硬质被帽技术的改良,都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这门“巴里亚级”的主炮,只能说是在初速和弹道特性两个方面,勉强提前追平“俾斯麦”,精度差距也缩小了(仅针对炮本身的精度,不考虑观瞄和火控系统的时代差距问题),但威力和穿甲依然不是一个级别的。 ↑返回顶部↑
克虏伯与采埃孚合作搞新式大型传动齿轮和变速箱的事儿,只能算是鲁路修眼下布局的一步闲棋,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成果的。
算算日子,等今年“巴里亚级”战列舰首批4艘全部完工后,目前已经上船台的4艘“马肯森级”战巡,肯定也来不及用这些新的动力技术。
不过,按照帝国的完全造舰计划,也就是提尔皮茨元帅已经获批的预算案,“巴里亚级”一共要造5艘(南德四邦加“萨克森”),而“马肯森级”一共要造7艘。
等目前刚上船台才几个月的这4艘“马肯森级”将来也下水舾装、腾出船台后。帝国在1917年底或者1918年初,应该就会再上“巴里亚级”的5号舰“萨克森号”,以及“马肯森级”的5/6/7号舰。
那4艘船,或许可以有时间在设计阶段就做一些修改,用上未来初代的“带减速加扭矩变速箱的新式蒸汽轮机”,并且配套上大直径低转速螺旋桨、高压小水管锅炉、更耐高温高压的新合金汽轮机叶片。
这也算是为将来完善的“第二代变速箱战舰”积累建造经验、搜集反馈数据了,这都是必要的测试,是不能省的。如果指望在将来最终击败丑国,这些工作都非做不可。
整个战舰动力系统的升级其实需要非常全面的提升,变速箱只是解决了一个关键短板,可以让其他提升变得有意义、不至于变成无用功。
但其他提升也同样必不可少,锅炉是不会自己把压力提高的,蒸汽轮机对气压的耐受度也不会自己提高的,螺旋桨也不会自己变大,这都需要研发投入。
只是说站在一个大项目统筹者的角度而言,那些问题相对好解决一点,只要有材料学进步就能搞定,变速箱才是最大的瓶颈。
至于加工工艺的提升,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可以把螺旋桨的曲面设计得更加符合流体动力学、确保同样直径的螺旋桨转一圈、提供对海水更大的推力,那就更好了。
不过这些东西需要数学和多轴机床的进步,在后世有计算机的时代,可以直接用机器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模拟计算。如今还没有计算机,就全靠数学工作者脑搓了,或是靠不断地试错实验、造出各种曲面的螺旋桨去实际做水池实验,看推进效率。
当然,如果未来鲁路修有可能在计算机科技领域搞点突破,对于本国的各项军工科研速度都会有些微的帮助,尤其是涉及到大量计算工作的领域,可以全方位提升科研效率。
别看地球位面的电子管计算机最终要到1946年才由宾大实验室造出来。但鲁路修完全可以不用等电子管技术成熟,先指点相关人员用继电器搞一个更原始的计算机。
地球位面德玛尼亚数学家康拉德.祖司如果有足够的支持,他也几乎在二战期间弄出了继电器计算机。
如果说初代电子管计算机“埃尼阿克”有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速度,康拉德祖司的初代继电器计算机也能有每秒1200次加法运算的速度,
这玩意儿等将来资源充足了,1920年代初就有可能偷偷搞出来,只要别多造,就稍微造几台放在科研机构里,承担帝国各项重要科研的计算外包工作,由鲁路修直接掌控,完全是可以避免泄密的,敌人也可能常年都不知道这玩意儿的存在。
具体模式,就类似于对外宣传“某个计算所养了一大堆数学家,然后告诉各大军工研发巨头有大量的计算模拟任务的,就把需求和题目交给专业计算所,计算所算完后再把过程和结果交还给军工企业,收点计算费”,这样外人就绝不可能知道这家计算所内部是怎么运作的,对外始终是黑盒模式,保密上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当然现在鲁路修的地位还不够高,决策权还不够大,资源也还不够多,这玩意儿暂时只能是想想了。
……
梳理了一遍未来战舰动力系统的整体提升路线,也帮克虏伯牵完线搭完桥,鲁路修在“巴里亚号”服役仪式的最后阶段,也是顺便仔细参观了一下军舰。
希佩尔上将也抽出时间亲自陪着他参观。
战舰的装甲防护、指挥系统,都没什么可看的,这些方面鲁路修都没有做出过干涉,都是原本该有的样子。
所以参观的重点,肯定是放在火力系统方面了。
最受瞩目的,自然是那8门48倍径的高膛压380毫米主炮。
鲁路修还特地问了希佩尔:“上次海试的时候,这些主炮都有实际开炮测试过了么?”
希佩尔上将也很骄傲:“克虏伯的东西,还是靠谱,设计指标都达到了,虽然只比初代版本加长了3倍倍径,也就是1.14米的炮管长度,但出膛初速足足提升了10%以上,主要是得益于更强的炮管强度、可以把装药室容积扩大,进一步强装药。但炮弹还是没变,还是原来的750公斤穿甲弹,这个来不及改了。”
鲁路修心算了一下,如果出膛初速提升10~15%,那就是说“巴里亚级”主炮的炮弹初速,已经可以和地球位面20年后的“俾斯麦级”主炮一样快了,甚至还更快二三十米。
当然要论炮弹的杀伤力和穿甲力度,应该还是要比俾斯麦略弱,因为用的炮弹还是老炮弹。“巴里亚级”用的穿甲弹全重750公斤,“俾斯麦级”的有800多公斤,更关键的是时隔二十多年,炮弹的材质、结构、尤其是硬质被帽技术的改良,都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这门“巴里亚级”的主炮,只能说是在初速和弹道特性两个方面,勉强提前追平“俾斯麦”,精度差距也缩小了(仅针对炮本身的精度,不考虑观瞄和火控系统的时代差距问题),但威力和穿甲依然不是一个级别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