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半成品机炮(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鲁路修的话,大部分贝克博士都是早就知道的,但十句里有一两句能给贝克启发,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一番梳理后,莱因哈特.贝克的思路也更成熟了,表示再给他几个月,就可以把这款弹药完全磨合定型,然后就可以着手优化自动复装技术的问题,把手拉机改成自动炮。
  双方对了一下时间表,鲁路修建议他在4月份春季攻势开始之前、造好一批手拉机版本的,尽快投入陆战实战测试。确保弹药没问题后,5月份或下半年开始整合自动装弹技术。
  贝克博士估计到时候还要大半年左右,就可以把自动装弹款造出来,再算上小批量生产的时间,大约1917年春季攻势时就可以把早期自动款投入实战。
  不过到时候其用到的“炮机”肯定是宁轻勿重的,因为太轻的话最多漏气漏火严重一点,而太重会导致后座不到位、抽壳稳定性差,会卡壳——这一点,在当初mp15冲锋枪刚研发出来,装备最初几个突击营的时候,也有过类似情况。
  1914年底的时候,第一批拿mp15冲锋枪的士兵,可都是装备了厚实的皮革防火手套,还戴了防毒面具,就是怕手臂被冲锋枪的漏火烧伤,也避免口鼻被浓烈的漏烟呛到。
  20毫米炮弹出现尾膛漏烟漏火的话,会比9毫米手枪弹恐怖得多。
  估计炮手得躲得远一点,第一批用户甚至得全身穿类似消防员的防火服,免得被自己炮尾漏出来的火药燃气烧伤。
  但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投入实战测试,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如果按照精细打磨、试验场上测试充分再生产的路线,1917年春天初代自动炮出来后,估计微调磨合炮机都能花上一两年——
  地球位面丑国人的m2型12.7毫米重机枪,最后就磨合了很久,前后研发整整3年。
  现在这种激进的路线,可以确保初代20毫米自动炮1917年春入役、到1917年秋就通过大规模实战反馈调整好设计、1917年底或1918年初,就可以把量产的第二代稳定款批量投入实战。
  这个1918年初大批装备的稳定款,基本可以和地球位面1920年代的厄利孔机炮mk-1型差不多。
  (注:厄利孔mk-1型已经基本可用了,二战前的厄利孔都是这种,没大改。厄利孔mk-2是1941年才量产并投入实战的,是基于1939年底二战开打后、各国的实战经验搜集数据后针对性改良的。主角再加速科研,也就做到1918年初拿出厄利孔mk-1型)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