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海外汉人的血泪与新复社(3 / 3)
  他轻轻叹了口气道:“有时,过于仁厚也未必是好事。光武帝刘秀善待功臣,未诛一人,却导致后汉门阀坐大,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其国势终究难及前汉。人的性情,岂是看一两出戏、上几堂课就能彻底改变的?
大同社清理前明的士绅豪强容易,因为那是敌人。可日后,若大同社自身也滋生出新的‘功臣阶层’,又该如何处置?这极其考验元首的政治智慧与决断力。若辛苦建立的‘公天下’基石被动摇,甚至倒退回去,那这几十万将士征战沙场,惨死在乱世几百万百姓的就算是白流了。”
正是因为给那些将领上过课,张溥才更清楚地感受到,许多功臣对徐晨是出于对个人威望和能力的敬畏而暂时收敛,并非内心真正改变了自己。
金圣叹却显得乐观许多,笑道:“天如兄未免过于忧心忡忡了。元首如今正值盛年,精力充沛。依我看,眼下这批功臣,多半会走在元首前头。时间是站在元首一边,再者,治国如同烹小鲜,岂能追求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一步步来,循序渐进。如今皇帝已经没有了,公天下也在建设。”
“听听元首昨日在议会宣布的规划,是多么的振奋人心,一年修三千里主干水渠,新增五百万亩水浇地!这般浩大工程,放在大明,一百年也未必能完成,如今却只是大同社一年的目标!如今天下几无流民,百姓有田可耕,工匠有业可就,百业复苏,欣欣向荣。
大同社已终结了明末百年来的动荡惨状,正飞速引领天下步入盛世。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公天下’之路是正确的。天如兄却还在苛责元首未对功臣行兔死狗烹之举,这要求,未免也太高了,难道真要元首变成毫无人情味的上苍不成?”
张溥、张采闻言默然。他们不得不承认,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都表明,天下在大同社治理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元气,其效率远超大明十倍。
尤其是他们观摩公民议会时,看到大同社官员汇报工作、制定计划时那种目标明确、雷厉风行的作风,与明朝朝堂上无休止的党争扯皮、空谈误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那种万众一心、蓬勃向上的气象,极具感染力。
反观大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首要便是朱家江山永固,百姓不过是缴纳赋税、提供徭役的工具。或许,正是这种根本性的立国理念差异,才使得大同社能动员数百万民力而不引发大规模反抗,才能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张溥坦诚道:“若采教训的是。是某执拗了。只是从夏启开启‘家天下’至今,已近四千载。天下重归‘公天下’,乃是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旷古烁今之事业。正因为其难得,某才对元首抱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这盛世毫无瑕疵,却忘了世事岂能尽善尽美?”
高登淡然一笑道:“天如兄,恕我直言,你终究还是未完全跳出旧时‘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的窠臼。你既言这是‘公天下’,那么这天下便有你一份,为何又将所有希望仅仅寄托于元首一人之身?元首将这‘天下’之责,分了一份给你,分给了每一个公民,你又将如何承担起自己那一份责任?
难道还想如同旧时一样,将责任再度推还给‘君主’?这岂不是又绕回了‘家天下’的老路?”
张采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凌云兄此言,真如醍醐灌顶!天下既也有我等一份,我等岂能只是袖手旁观,坐论盛衰?
正当为此盛世贡献一份心力。如此宏图伟业,若能参与其中,方不负平生所学!天如,我等昔日创立复社,初衷便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欲扫除晚明颓败之气。
如今志向虽然被元首与大同志士们身体力行地实现。我等虽未能执掌中枢,宰执天下,却亦可退而求其次,以在野之身,行监督之责!
监督大同社各级官吏,监督那些可能滋生的新贵,防止他们重蹈大明勋贵覆辙,变得骄纵跋扈!这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守望相助,匡正纠偏,岂能只赖元首一人独力支撑?”
张溥闻言,胸中块垒顿消,眼中重新焕发出锐利的光彩笑道:“受先兄说得对!是某钻牛角尖了。既为天下人,当为天下事。看来,我是该重新联络散落各处的复社旧友了。即便不能位列朝堂,也要以清议监察天下,为这‘公天下’之业,守住一道防线!”
(本章完) ↑返回顶部↑
			
			
			
			
			
		大同社清理前明的士绅豪强容易,因为那是敌人。可日后,若大同社自身也滋生出新的‘功臣阶层’,又该如何处置?这极其考验元首的政治智慧与决断力。若辛苦建立的‘公天下’基石被动摇,甚至倒退回去,那这几十万将士征战沙场,惨死在乱世几百万百姓的就算是白流了。”
正是因为给那些将领上过课,张溥才更清楚地感受到,许多功臣对徐晨是出于对个人威望和能力的敬畏而暂时收敛,并非内心真正改变了自己。
金圣叹却显得乐观许多,笑道:“天如兄未免过于忧心忡忡了。元首如今正值盛年,精力充沛。依我看,眼下这批功臣,多半会走在元首前头。时间是站在元首一边,再者,治国如同烹小鲜,岂能追求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一步步来,循序渐进。如今皇帝已经没有了,公天下也在建设。”
“听听元首昨日在议会宣布的规划,是多么的振奋人心,一年修三千里主干水渠,新增五百万亩水浇地!这般浩大工程,放在大明,一百年也未必能完成,如今却只是大同社一年的目标!如今天下几无流民,百姓有田可耕,工匠有业可就,百业复苏,欣欣向荣。
大同社已终结了明末百年来的动荡惨状,正飞速引领天下步入盛世。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公天下’之路是正确的。天如兄却还在苛责元首未对功臣行兔死狗烹之举,这要求,未免也太高了,难道真要元首变成毫无人情味的上苍不成?”
张溥、张采闻言默然。他们不得不承认,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都表明,天下在大同社治理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元气,其效率远超大明十倍。
尤其是他们观摩公民议会时,看到大同社官员汇报工作、制定计划时那种目标明确、雷厉风行的作风,与明朝朝堂上无休止的党争扯皮、空谈误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那种万众一心、蓬勃向上的气象,极具感染力。
反观大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首要便是朱家江山永固,百姓不过是缴纳赋税、提供徭役的工具。或许,正是这种根本性的立国理念差异,才使得大同社能动员数百万民力而不引发大规模反抗,才能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张溥坦诚道:“若采教训的是。是某执拗了。只是从夏启开启‘家天下’至今,已近四千载。天下重归‘公天下’,乃是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旷古烁今之事业。正因为其难得,某才对元首抱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这盛世毫无瑕疵,却忘了世事岂能尽善尽美?”
高登淡然一笑道:“天如兄,恕我直言,你终究还是未完全跳出旧时‘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的窠臼。你既言这是‘公天下’,那么这天下便有你一份,为何又将所有希望仅仅寄托于元首一人之身?元首将这‘天下’之责,分了一份给你,分给了每一个公民,你又将如何承担起自己那一份责任?
难道还想如同旧时一样,将责任再度推还给‘君主’?这岂不是又绕回了‘家天下’的老路?”
张采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凌云兄此言,真如醍醐灌顶!天下既也有我等一份,我等岂能只是袖手旁观,坐论盛衰?
正当为此盛世贡献一份心力。如此宏图伟业,若能参与其中,方不负平生所学!天如,我等昔日创立复社,初衷便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欲扫除晚明颓败之气。
如今志向虽然被元首与大同志士们身体力行地实现。我等虽未能执掌中枢,宰执天下,却亦可退而求其次,以在野之身,行监督之责!
监督大同社各级官吏,监督那些可能滋生的新贵,防止他们重蹈大明勋贵覆辙,变得骄纵跋扈!这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守望相助,匡正纠偏,岂能只赖元首一人独力支撑?”
张溥闻言,胸中块垒顿消,眼中重新焕发出锐利的光彩笑道:“受先兄说得对!是某钻牛角尖了。既为天下人,当为天下事。看来,我是该重新联络散落各处的复社旧友了。即便不能位列朝堂,也要以清议监察天下,为这‘公天下’之业,守住一道防线!”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