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小而全的工匠社会(2 / 3)
徐晨笑著回应:“贺厂长,听说咱们鲁班院和你们厂合作弄的缝纫机,样机出来了,我可是迫不及待想来亲眼看看这『神器』。”
贺秀脸上洋溢著兴奋的光彩道:“成了,元首,您带来的图样和想法才是头功!样机就在研发车间,效果惊人,有了这机器再生產衣服就方便多了,今年我们纺织厂所有的工匠应该能多增加三个月的年终奖。”
江南大战结束之后,徐晨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在那攀科技树上面,缝纫机是徐晨用来提升纺织效率的新机器。
徐晨穿越的这个时间点卡的很好,大航海虽然开启了200多年,有了新大陆这个外掛,西方文明开始急起直追,到了明末,已经有部分领域超过了东方文明。
但东方文明几千年积累的底蕴依旧占优势,农业,手工业,甚至工匠的技术都是东方文明全面占优。
而东方最大的底蕴就是人口优势,此时的西方各国连人口千万的国家都没有一个。而民朝户籍人口超过两亿。以现在民朝的体量和组织力,说是当世第一一点也不为过,光一个体量就能碾压西方所有国家。
所以他制定任何战略,哪怕打爆现在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那也只是有一定的困难,而非做不到。
以现在大同社对世界的认知,真正难的反而是提升大同社对世界的认识,攀爬科技树,所以徐晨就主抓这方面的事务。
一行人来到研发车间。鲁班院的大匠胡俊,一个手上沾满机油,正趴在一台造型奇特的机器前仔细调试,像一个学生的课桌,但下面却有一个曲柄踏板,上面有一个铸铁的机头,这是在后世已经非常少见的踏板式缝纫机,成亲三大件之一。
见到徐晨,他立刻起身,激动地报告:“元首!幸不辱命!第一批三台样机都已调试完毕,效率远超预期!”
他引著徐晨来到隔壁一个小型试生產车间。那里,两台崭新的缝纫机正发出轻快连续的“嗒嗒嗒”声。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返回顶部↑
贺秀脸上洋溢著兴奋的光彩道:“成了,元首,您带来的图样和想法才是头功!样机就在研发车间,效果惊人,有了这机器再生產衣服就方便多了,今年我们纺织厂所有的工匠应该能多增加三个月的年终奖。”
江南大战结束之后,徐晨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在那攀科技树上面,缝纫机是徐晨用来提升纺织效率的新机器。
徐晨穿越的这个时间点卡的很好,大航海虽然开启了200多年,有了新大陆这个外掛,西方文明开始急起直追,到了明末,已经有部分领域超过了东方文明。
但东方文明几千年积累的底蕴依旧占优势,农业,手工业,甚至工匠的技术都是东方文明全面占优。
而东方最大的底蕴就是人口优势,此时的西方各国连人口千万的国家都没有一个。而民朝户籍人口超过两亿。以现在民朝的体量和组织力,说是当世第一一点也不为过,光一个体量就能碾压西方所有国家。
所以他制定任何战略,哪怕打爆现在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那也只是有一定的困难,而非做不到。
以现在大同社对世界的认知,真正难的反而是提升大同社对世界的认识,攀爬科技树,所以徐晨就主抓这方面的事务。
一行人来到研发车间。鲁班院的大匠胡俊,一个手上沾满机油,正趴在一台造型奇特的机器前仔细调试,像一个学生的课桌,但下面却有一个曲柄踏板,上面有一个铸铁的机头,这是在后世已经非常少见的踏板式缝纫机,成亲三大件之一。
见到徐晨,他立刻起身,激动地报告:“元首!幸不辱命!第一批三台样机都已调试完毕,效率远超预期!”
他引著徐晨来到隔壁一个小型试生產车间。那里,两台崭新的缝纫机正发出轻快连续的“嗒嗒嗒”声。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