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巡视各供销点(6000字)(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姨父甚至搞来了一台老旧的台秤,用於一些建筑队需要按斤称重装沙石的特殊需求更重要的是,龙港供销光明总站开始成为合作社在甌江以南区域的一个强有力支点。
  它的存在不仅倾销了合作社的產品,更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枢纽和形象展示窗口。
  印著光明合作社红字的袋子遍布整个龙港建设现场,是最好的流动gg。
  许多原本要去別处採购的小商贩,被供销点的便捷和低价吸引过来。
  合作社统一从昆阳採购的原料塑料颗粒,可以直接用船运抵龙港码头,供销站部分仓储也开始承担起向周边小作坊分销原料的功能。
  这大大便利了南部成员。
  供销站稳定高额的营收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一些曾经在塑编厂干过但龙港创业无门的技工,听闻这里规模宏大且重视技术,开始在附近徘徊、打探消息。
  刘三泉的儿子就被陈光明正式调到了供销站,协助管理仓库的同时,为下一步在龙港本地建塑编厂做准备,他们必须要进行更多的技术招揽。
  各地的商人、小贩在此聚集,带来了大量关於市场行情、下游需求、新技术甚至竞爭对手动向的信息。
  大姨父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收集整理信息,源源不断匯总给陈光明。
  没多久,光明牌就在龙港迅速打响了名號。
  准时发货、保证质量、价格透明,逐渐在龙港的新兴商业群体中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当一些小的店铺需要代销时,供销点成为他们首先考虑的对象。
  一天傍晚,喧闹的人群散去,夕阳的金辉洒满了硕大的场院和整齐的货垛,
  余安疲惫又满足地和轮班的员工做著最后的清点和交班。
  陈光明和大姨父站在刚搭起来不久,略显简陋的二层办公室露台,俯瞰著整个供销站和远处渐渐亮起灯火的新城区轮廓。
  “光明,码头上说,最后两驳船原料和六百个袋子后天一早准到,仙降那边林晓刚让人梢信来,说有两拨瑞安来的贩子直接找到他,指明要来龙港看看咱这总站。”大姨父点著菸袋锅,匯报著情况。
  陈光明点点头,“好,让余安留点神,供销点太红火,怕是要招风。”
  “咱们的牌子算是竖起来了,但正轨才刚开头,作坊那边还要再挖潜力,供销点的规模还得扩大,这油毡棚终究不行,另外———“
  他指向江对岸依稀的灯火和平江县城的方向,“龙港起飞了,平江那边,才是真正的大码头,
  鰲江不能只当运输线,还得是咱们跳到对岸去的跳板。”
  大姨父顺著陈光明的目光看去,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在暮色中舒展,“是啊,平地起新城,咱这摊子也是平地起高楼。”
  “余安这帮小子成长的很快,你放心,码头那边有我盯著,船队再跑半个月更顺溜,我们算是立住了。”
  陈光明的嘴角微微上扬。
  龙港供销总站的成功运作,不仅让合作社搭上了造城的红利快车,更验证了厂价直销、交通命脉、规模供销点的联动作用,这一核心模式的强大可复製性。
  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进行著。
  陈光明已经初步完成了布局。
  接下去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到市场越来越大。
  时间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年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