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迴响(2 / 4)
一曲终了,索菲亚缓缓睁开眼:“克里斯托斯,我想就是它了,编钟的音色特质,完全吻合那些后期乐谱试图表达的感觉,书写者似乎一直在尝试用纸张符號来捕捉或者设计接近这种声音状態。”
克里斯托斯表示赞同:“这种声音的质感和结构,常规乐器很难模擬,软体的音色库里应该有一套编钟採样,虽然是合成的,但品质不错,把那个片段套上去听听看。”
他將索菲亚续写的旋律线,按照编钟不同音区的特性,分配给了几个虚擬的青铜钟声部。
点击播放。
耳机中,后续的音符依次响起,不再是刺耳的衝突,不再是虚假的模擬。
那些在钢琴或弦乐上显得突兀的节奏,奇怪的跳跃,以及索菲亚刻意模仿书写者后期那种相对“笨拙”但意图清晰的旋律,在编钟的音色衬托下,焕发出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编钟的音色本身完美承载了乐谱中那种极具目的性的意图。
那些看似不协和的音程,在编钟的泛音背景下,反而產生了一种奇异的,充满张力的和谐感。
其节奏的顿挫,仿佛就是为编钟这种乐器设计的。
声音的衰减过程自然地填充了乐谱中的留白,让音乐的呼吸感变得无比真实。
隨著音乐推进,一种清晰的情绪开始在声音中凝聚,那是一种深陷某种循环的沉浸感,音符的重复是在追寻,在摸索。
编钟的每一次敲击都像是一次重复前行。
“感觉对上了!”
“效果不错,比之前那些强太多了。”
克里斯托斯也投入进来,看著乐谱,凭藉他对打击乐节奏和音色的敏感提出建议:“这个音可以延得更长一点,让泛音充分展开“
“这里连续三个同音重复,可以尝试用不同大小的钟来敲击,音高相同但音色有微妙差异,製造一种“迴响中的迴响”感——“
两人头挨著头,沉浸在创作和修改中。
他们不再仅仅是模仿,而是循著书写者留下的感觉,试图用编钟的音色去“补全”那个未完成的探索。
索菲亚续写的部分逐渐丰满起来,核心旋律在重复中不断微调,积累张力,仿佛书写者正越来越接近他追寻的那个“声音”的核心。
音乐的“循环感”被强化,但又通过细微的变化暗示著突破的可能。
终於,在索菲亚加入了一个相对开阔的,由几个不同音高编钟同时敲响的段落后,曲子在一个带著强烈喻鸣,余韵悠长的低音钟声中缓缓结束。
两人取下耳机。
克里斯托斯搓了搓手,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感觉不错,至少在逻辑上,和你分析的手稿思路对上了,这种声音特质真的给了它独特的骨架。”
索菲亚点了点头:“嗯,基本框架搭出来了,通过编钟的演绎,那种手稿想表达那种不断循环,深陷循环,最后再打破循环的感觉变得更加清晰了。”
看著电脑中的乐谱。
她无法知晓当年的书写者是在什么情况写下了这些篇章。
这些乐谱中,那不断重复的片段,又不断被打散的音符,或许就像那本书中所写的那样,是对战爭的中安全的渴望。
此时,索菲亚的脑海中编钟的声音还在持续“迴响”。
只是,她感觉还是缺少了什么。
不是曲子,也不是乐器的问题,而是另外的,更加深沉次的影响。 ↑返回顶部↑
克里斯托斯表示赞同:“这种声音的质感和结构,常规乐器很难模擬,软体的音色库里应该有一套编钟採样,虽然是合成的,但品质不错,把那个片段套上去听听看。”
他將索菲亚续写的旋律线,按照编钟不同音区的特性,分配给了几个虚擬的青铜钟声部。
点击播放。
耳机中,后续的音符依次响起,不再是刺耳的衝突,不再是虚假的模擬。
那些在钢琴或弦乐上显得突兀的节奏,奇怪的跳跃,以及索菲亚刻意模仿书写者后期那种相对“笨拙”但意图清晰的旋律,在编钟的音色衬托下,焕发出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编钟的音色本身完美承载了乐谱中那种极具目的性的意图。
那些看似不协和的音程,在编钟的泛音背景下,反而產生了一种奇异的,充满张力的和谐感。
其节奏的顿挫,仿佛就是为编钟这种乐器设计的。
声音的衰减过程自然地填充了乐谱中的留白,让音乐的呼吸感变得无比真实。
隨著音乐推进,一种清晰的情绪开始在声音中凝聚,那是一种深陷某种循环的沉浸感,音符的重复是在追寻,在摸索。
编钟的每一次敲击都像是一次重复前行。
“感觉对上了!”
“效果不错,比之前那些强太多了。”
克里斯托斯也投入进来,看著乐谱,凭藉他对打击乐节奏和音色的敏感提出建议:“这个音可以延得更长一点,让泛音充分展开“
“这里连续三个同音重复,可以尝试用不同大小的钟来敲击,音高相同但音色有微妙差异,製造一种“迴响中的迴响”感——“
两人头挨著头,沉浸在创作和修改中。
他们不再仅仅是模仿,而是循著书写者留下的感觉,试图用编钟的音色去“补全”那个未完成的探索。
索菲亚续写的部分逐渐丰满起来,核心旋律在重复中不断微调,积累张力,仿佛书写者正越来越接近他追寻的那个“声音”的核心。
音乐的“循环感”被强化,但又通过细微的变化暗示著突破的可能。
终於,在索菲亚加入了一个相对开阔的,由几个不同音高编钟同时敲响的段落后,曲子在一个带著强烈喻鸣,余韵悠长的低音钟声中缓缓结束。
两人取下耳机。
克里斯托斯搓了搓手,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感觉不错,至少在逻辑上,和你分析的手稿思路对上了,这种声音特质真的给了它独特的骨架。”
索菲亚点了点头:“嗯,基本框架搭出来了,通过编钟的演绎,那种手稿想表达那种不断循环,深陷循环,最后再打破循环的感觉变得更加清晰了。”
看著电脑中的乐谱。
她无法知晓当年的书写者是在什么情况写下了这些篇章。
这些乐谱中,那不断重复的片段,又不断被打散的音符,或许就像那本书中所写的那样,是对战爭的中安全的渴望。
此时,索菲亚的脑海中编钟的声音还在持续“迴响”。
只是,她感觉还是缺少了什么。
不是曲子,也不是乐器的问题,而是另外的,更加深沉次的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