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江南士林现状(3 / 5)
他是隔壁归安县人,前日被温体仁以及诸位吴兴郡名士请到了府上。
他下首依次坐著申用懋、茅瑞徵、蔡弈琛和潘士遴,以及其他几位当地名士。
申用懋字敬中,苏州吴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比朱国楨的资格还要老,还是万历年首辅申时行次子。
当为三吴名士翘首。
只是他长於实务,擅长边事,疏荐起用李成梁、李如松、杜松等名將,又恢復了戚继光在蓟州镇的诸多防务工事,以及部分军制,结果被清流视为不务正业的怪人,一直得不到升迁重用。
这次內阁六部调整,黄克绩改任他职,兵部尚书出缺,孙承宗、黄尊素等人举荐了他。
这次渡湖而来,就是有事跟温体仁商议,然后相约一起北上。
茅瑞徵,字伯符,也是隔壁归安人士,祖父是嘉靖朝名士,鹿门先生茅坤,
同时他也是温体仁的亲家公。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经在治水、漕运、驛站方面上疏献策,有部分举措被採纳,颇有成效。
此前任南京光禄寺卿,这次是接到京师密友私信,连忙南下..
这次他也要跟著温体仁一起北上,出任工部侍郎兼漕运总督。
此职是被孙承宗、周延儒举荐。
他的堂弟叫茅元仪。
愤於萨尔滸大败,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歷代兵法理论,將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武备志》,於天启元年刻印,名动天下。
同年被孙承宗聘为幕僚,以军中赞画身份一同出巡关寧。
现在是关寧局制置事,关寧都司录事都参军兼山海关士官学校校长。
蔡弈琛,字韞仙,湖州德清人,也是温体仁的亲家公。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后来任太常寺少卿,因为南闈案牵连,被削籍。
这次前来,就是来捧捧亲家公的脚,希望得其提携,伺机復出。
潘士遴,字叔献,乌程人,天启二年进士,他是温体仁好友兼亲家公潘士达的弟弟。
蔡弈琛眼珠子转了转,带著几分討好的语气说:“温公,朝廷下詔復公为元辅,循例当上疏拒辞,以示谦逊。“
刷!
眾人的目光都转向他。
什么个意思?
难道我的建议提得非常及时?
好啊,这样的话,我在亲家公心里不就刷下了好印象?
等他回京居揆辅政,自己不就能轻轻鬆鬆復出了吗?
待会无旁人时,要跟他说一下,最好给自己谋个吏部的要职,再不济也是户部。
一个管官帽子,一个管钱袋子,升官发財,不要太美。 ↑返回顶部↑
他下首依次坐著申用懋、茅瑞徵、蔡弈琛和潘士遴,以及其他几位当地名士。
申用懋字敬中,苏州吴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比朱国楨的资格还要老,还是万历年首辅申时行次子。
当为三吴名士翘首。
只是他长於实务,擅长边事,疏荐起用李成梁、李如松、杜松等名將,又恢復了戚继光在蓟州镇的诸多防务工事,以及部分军制,结果被清流视为不务正业的怪人,一直得不到升迁重用。
这次內阁六部调整,黄克绩改任他职,兵部尚书出缺,孙承宗、黄尊素等人举荐了他。
这次渡湖而来,就是有事跟温体仁商议,然后相约一起北上。
茅瑞徵,字伯符,也是隔壁归安人士,祖父是嘉靖朝名士,鹿门先生茅坤,
同时他也是温体仁的亲家公。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经在治水、漕运、驛站方面上疏献策,有部分举措被採纳,颇有成效。
此前任南京光禄寺卿,这次是接到京师密友私信,连忙南下..
这次他也要跟著温体仁一起北上,出任工部侍郎兼漕运总督。
此职是被孙承宗、周延儒举荐。
他的堂弟叫茅元仪。
愤於萨尔滸大败,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歷代兵法理论,將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武备志》,於天启元年刻印,名动天下。
同年被孙承宗聘为幕僚,以军中赞画身份一同出巡关寧。
现在是关寧局制置事,关寧都司录事都参军兼山海关士官学校校长。
蔡弈琛,字韞仙,湖州德清人,也是温体仁的亲家公。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后来任太常寺少卿,因为南闈案牵连,被削籍。
这次前来,就是来捧捧亲家公的脚,希望得其提携,伺机復出。
潘士遴,字叔献,乌程人,天启二年进士,他是温体仁好友兼亲家公潘士达的弟弟。
蔡弈琛眼珠子转了转,带著几分討好的语气说:“温公,朝廷下詔復公为元辅,循例当上疏拒辞,以示谦逊。“
刷!
眾人的目光都转向他。
什么个意思?
难道我的建议提得非常及时?
好啊,这样的话,我在亲家公心里不就刷下了好印象?
等他回京居揆辅政,自己不就能轻轻鬆鬆復出了吗?
待会无旁人时,要跟他说一下,最好给自己谋个吏部的要职,再不济也是户部。
一个管官帽子,一个管钱袋子,升官发財,不要太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