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江南士人一串串(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夏煜此时主动来投,无论其人才干如何,单是这份“敢争第一”的主动姿态,便值得石山给予他一个进阶之机,以为众士子示范。
  因而,当负责大营防务的胡德济遣人来报,称有江宁士子求见时,石山便立即召见了夏煜。
  “江宁布衣夏煜,拜见石元帅!”
  只见来人年约三旬,身着青衫,头戴方巾,中等身材,略显清瘦,但仪态从容,腰背挺直,目光清澈中带着一丝审慎,声音清朗,略带几分紧张,给石山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石山当即起身,快步上前伸手托住了夏煜的手臂,温和笑道:
  “不必多礼!早闻江宁夏允中先生诗词锦绣,人物风流,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虽是一句惯常的客套话,但听在夏煜耳中,却别有一番震动。
  眼前这位声威赫赫的石元帅,乃是江北而来,尚未攻克江宁城,便已摸清本地情况,竟对自己一个尚无功名的普通士子表字和微名都了然于胸?
  这份用心,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绝非寻常草莽英雄所能及,其志必然不小!
  夏煜也在打量石山,面容俊朗,目光深邃沉稳,顾盼之间自有威仪,堪称龙凤之姿。更难得的是言谈举止间毫无粗鄙匪气,反而透着一种令人心折的沉稳气度。
  心下越发佩服挚友孙炎见识不俗,有识人之明。
  夏煜赶紧收敛心神,压下翻涌的思绪,故作震惊地回应道:
  “小可一介布衣,些许微名竟也能入元帅尊耳?”
  石山早见惯了这种场面,他拉着夏煜的手臂,引其走向帐内,同时吩咐亲兵“给夏先生看茶”,然后笑着对夏煜道:
  “石某不才,进取江南,非为逞一己之私欲,乃是为覆灭蒙元,再造华夏乾坤。既怀此志,又岂能不关心时局,不识天下俊彦?”
  夏煜虽自诩才学,也有几分狂气,却深知自己的名声最多也就在集庆路一带的文人圈中流传,万万当不起“天下俊彦”四字。
  闻听石山如此抬爱,不禁有些受宠若惊,那点残存的矜持也就此放下,决定开门见山,道明来意。
  “元帅北拒暴元,南安黎庶,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仁义之名早已传遍江南。煜不才,略知江宁地方情弊,亦愿竭尽绵薄,献上陋策一二,望能有助于元帅早定江宁!”
  此人看到了红旗营的实力与潜力,也清楚自身的处境和价值,不绕弯子,不摆虚架子,直接表明投效之心,这点让石山颇为满意。他抬手示意,道:
  “夏先生高见,但讲无妨,请坐下说话。”
  石山话音落下,便有亲兵搬来马扎。军中条件简朴,元帅帐内也不例外,但石山给予的这份礼遇和尊重,却让夏煜感到十分受用。他待石山先于主位坐下后,方才小心地侧着身子落座。
  恰在此时,邓友德掀帘而入,手脚麻利地为石山和夏煜奉上茶水,然后又无声地退至帐外值守。整个过程,安静、迅速、恭敬。
  夏煜在一旁默默观察,见石山麾下连寻常亲兵都如此守礼懂矩,行动间透着严谨的军纪风范,心中最后一点不安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或许真能在此施展抱负的期待。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
  “元帅明鉴,江宁乃五朝古都,文风鼎盛,多才学之士。只是蒙元以小族临大国,对我江南士人颇多猜忌限制,致使许多怀才之士报国无门,只能寄情风月蹉跎大好年华。
  元帅若能广开渠道,选用本地才学之士,使人尽其才,则必能迅速安定江宁乃至江南士人之心。”
  其实,早在一年前,焦头烂额的元廷为了换取南方精英的支持,就已下诏“南人有才学者,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可用”,主动打破了对“南人”官员任用的限制。
  这也是当涂城被攻破后,身为“南人”的太平路总管靳义慷慨赴死,也不愿向石山低头的原因之一,可以想象,随着红旗营地盘迅速扩张,类似的事情还会不断上演。
  但元廷的这项怀柔政策,主要惠及的是那些已经踏入仕途的“南人”精英。
  而像夏煜这样在科举初级阶段,就因为残酷竞争和名额限制而被“卷”下来的大量底层士子,更渴望彻底打破所有的制度性壁垒,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