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江南士人一串串(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事实上,江南由于人口稠密,经济远比江北更发达,教育资源也更丰富,元廷在科举名额分配上已有“照顾”,仅江浙一个行省的乡试录取名额就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位居各省之首。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个看似不少的名额,还要被强行划分出一部分,专门分配给江浙行省境内数量很少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汉人。
  这种按照种族而非学识分配取士机会的制度,自然引起了广大江南士子的极度不满。
  等到未来一统天下,石山自然会着手废除这种极不合理的取士制度——既要废除对蒙古、色目人的特权优待,也要调整江浙一省就占全国五分之一名额的超高比率。
  这与他在江北起家没有半点关系,淮南若是科举比率也能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照样要废除。而是出于构建一个相对公平,且能平衡全国各方利益的长期战略考量。
  起家之地的人才录取比例略高于其他地区,可以作为权宜之计,但绝不能形成定制的超高比率。
  否则,长此以往,朝堂上下必将被单一地域出身官员形成的利益集团所垄断,那些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战略要地,就很容易被只关心集团私利的官僚们所忽视甚至牺牲,从而埋下巨大的隐患。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眼下石山都还没称王开科举,一统天下更是很遥远的事情。但吸纳江南士人入幕,却已是迫在眉睫——这同样关乎新政权的稳定和治理效能。
  未来的红旗营政权新朝堂上,绝不能全是江北人,必须有相当比例的江南才俊,方能体现政权的广泛代表性,才利于团结和治理整个国家。
  因而,尽管夏煜的这个建议,还是站在江南士子的立场上老生常谈,甚至更多地是为自身群体争取利益,算不上多么高明的见解。但石山仍是颔首,赞扬道:
  “先生所言甚是。石某率军渡江南下,本意就是要团结江南义士,共抗暴元。凡真心抗元的才学之士,无论南北,我必虚位以待,绝不吝啬官职与封赏!
  待到他日乾坤定鼎,开科取士,也定当废除蒙元一切弊政陋规,以求野无遗贤!”
  夏煜见石山从善如流,态度如此明确,心中大喜,赶紧起身,恭敬地长揖到地,语气真诚地道:
  “元帅有此胸怀,实乃天下之幸,更是江南士子之幸!煜在此,代江宁乃至江南苦于元廷苛政久矣的士子,拜谢元帅再造之恩!”
  石山所谓的“废除蒙元弊政陋规”和夏煜想象的并不是一回事,但身为人主,很多事注定是不能提前透露给臣下的,当即大手一挥,语气慷慨道:
  “驱逐胡虏,恢复华夏,重兴文教,再续道统,乃我辈起兵抗元的本分所在!先生不必多礼!”
  夏煜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更多的是表明立场和诉求,属于是避实就虚,并未触及如何“安定江宁人心”的具体策略。
  此刻,既已得到了石山对未来的承诺,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博得了极大人望,自然不能再空谈下去,以免被石元帅看轻了自己实干的能力。
  他再次坐下后,神色变得更为谨慎,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元帅宽宏,从谏如流,真乃天下少有的雄主!小可冒昧,不知元帅将如何处置顽抗王师的陈野先及其族众?”
  夏煜毕竟还没正式投身石山麾下,这个问题又牵涉自己江宁士绅的身份,说话间小心观察着石山的反应,见石元帅并未动怒,又补充道:
  “陈家盘踞江宁多年,枝繁叶茂,陈氏命运非陈氏一族,可是牵动着不少本地士人的心。”
  石山早就想好了如何处置陈野先一族,之所以引而不发,就是在等待像夏煜这样的本地士人前来试探说项,也好借此观察他们的反应。
  此刻,见夏煜主动提起,便顺势将问题抛了回去,也想看看他的真实立场和见识深浅:
  “正想请教先生高见。”
  夏煜今日前来,本就有为此事进言之意,当下也不扭捏,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尽量让自己的言辞显得中肯而具说服力,道:
  “元帅明鉴。江南之地,数百年来虽屡经变迁,然宗族纽带始终坚韧,乃地方根基所在。许多士子家境贫寒,依靠宗族力量方能进学成才。可以说,有宗族,方有士子。
  陈野先不识天命,逆势而为,顽抗王师,其本人自是罪有应得。元帅旬日之间连破数万大军,已显雷霆手段,足以震慑四方。”
  夏煜稍作停顿,见石山脸上依然很平静,这才话锋一转,接着道:
  “然,雷霆之后,若能施以雨露,以仁义为怀,对陈氏一族网开一面,宽恕大多数胁从族人,则能向江宁乃至整个江南宗族大姓昭示元帅的宽宏大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