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捷报再传真州破(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回参军,属下不会。但俺能学!定能很快学会!”
  “嗯。”
  赵庸脸上看不出喜怒。他的正式职务是“作战参军”,负责主持作战科日常业务,与朱重八现在任命的“参谋”之职不同,责任更重。他对朱重八的态度还算满意,便多解释了几句:
  “我作战科的职司,主要是依据元帅的战略意图,制定并协调实施具体的作战计划。
  大军一动,牵涉无数。粮草辎重每日消耗几何?我军各部在不同地形下的日行军能力如何?敌军可能的增援路线和抵达时间?等等这些,都不能凭感觉凭空想象,必须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
  这一套讲究“数据支撑”的理论,甚至“数据支撑”这个词本身,都出自石元帅。
  朴道人和赵庸等人,也只是在元帅的指导下,初步搭建起了军令司的框架,距离元帅所要求的“高效、精准、专业”的参谋班子还差得很远。
  就以最简单的各部行军能力为例,其中涉及到的变量就极为复杂:地形、道路状况、天气、水源分布、后勤补给线的长度与安全、敌情干扰等等。
  而且,这些变量并非孤立存在,还会随着军队规模的大小、行军距离的长短而发生剧烈变化。
  很简单的道理:一口泉眼能满足两百人马饮用,却绝对无法满足三千人马的需求;
  一条宽阔的河流,百余人随处找个私渡,都能神不知鬼不觉涉渡过去。但对拥有大量辎重车马的十万大军来说,就需要费数日架设浮桥的天堑,若是敌军在关键节点布下重兵,甚至只能望河兴叹。
  之前的几次大战,军令司都尝试制定了详尽的作战方案,比起以往全靠主帅个人经验和直觉来决策,已经是巨大的进步,石山也对此给予了鼓励。
  但方案在实际执行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预料之外的纰漏。
  好在元帅并未批评作战科众人,战后,石山还会亲自与朴道人、赵庸等参谋一起复盘,研究改进之法。
  军队毕竟不是冰冷的机器,各营、各镇、各卫的战斗力、执行力、行军速度,因主官性格、部队成分、训练程度等变量而差异巨大。
  即便同一个营,换了不同的指挥使,其表现也可能大相径庭。
  军令司最初尝试量化这些数据时,不得不预留极大的冗余量,导致方案往往偏于保守。
  结果便是,迄今为止,军令司提供的作战方案,大多仍只能起到“重要参考”作用,还远未能达到如臂使指、精准指导大军行动的程度。
  从这方面来看,石山将朱重八这样有实际带兵经验,且展现出相当高军事天赋的军官,调入军令司,放在朴道人麾下磨练,确实是为了加强军令司,尤其是作战科的专业力量添砖加瓦。
  而朱重八在亲眼见识了作战科这般忙碌而专业的景象后,也意识到这里绝非什么清闲的养老之地,而是真正关乎大军胜负的中枢神经。
  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乃至出人头地,就必须沉下心来,认真钻研包括珠算、后勤计算、地形分析等等专业知识在内的全套新学问。
  赵庸很快就给朱重八布置了第一项任务。他走到一张靠墙摆放的公案前,指了指上面堆迭的一摞文件,道:
  “这张公案日后便归你使用。明日我会安排书吏教你珠算基础。今日,你便先熟悉一下近期的军情动向。”
  朱重八依言走到案前,心中仍觉有些恍惚。
  就在今天早晨,他还在军法司那阴冷的监牢里,等待着曾兴的最终判决,想象着终结自己性命的,究竟是一条麻绳,还是一把鬼头刀。
  岂料短短几个时辰之后,他不仅重获自由,更摇身一变,进入了核心机密的军令司,并且能接触到这些往日在他担任镇抚使时都无缘得见,更高层次的军情资料。
  这命运的急剧转折,让他如同身处梦境之中。
  好在朱重八心志坚毅远超常人,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波澜,肃然道:
  “谢赵参军提点!属下遵命!”
  赵庸本人案头还堆积着大量待处理的文书,今日为了接引朱重八已耽误了不少时间,见他已进入状态,便点点头,转身忙自己的去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