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就算诛我十族,我也要支持他!【月(6 / 8)
他示意王鉞留在原地,自己悄然走近。
只见凉亭內,一位身著洗得发白的儒袍、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炬的中年文士,正对著一卷书册慷慨陈词,身边还围著三两个听得如痴如醉的年轻学子。
朱允炆心中一动,此人的风骨气度,绝非寻常儒生。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走入亭中,拱手施礼道:
“这位先生请了。晚生方才路过,闻先生高论,如雷贯耳,心生仰慕,冒昧打扰,还望先生恕罪。”
那文士闻声转过头,打量了朱允炆一眼,见其虽衣著朴素,但气度不凡,言语谦恭,便也拱手还礼:
“不敢当,鄙人方孝孺,方才不过是有感而发,信口胡言罢了,让阁下见笑了。”
【方孝孺?果然是他!】
允炆心中虽已猜到七八分,此刻確认,仍不免一阵激动。
他强压心绪,脸上露出真挚的敬佩:“原来是希直先生!晚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他顺势与方孝孺攀谈起来,从方才听到的『礼法』、『仁义』切入,谈及经史子集,品评古今人物。
起初,方孝孺还带著几分名士的矜持,但朱允炆引经据典,见解不俗,並非那不学无术的紈絝子弟,谈兴也渐渐被勾了起来。
两人从《春秋》微言大义谈到古今兴替,从孔孟之道谈到当下时局,越聊越是投机。
朱允炆发现,方孝孺並非空谈道德的『腐儒』。
他学识渊博,对歷朝制度得失、民生利弊皆有深刻洞察,更难得的是,他言行举止,皆透著一股『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气概。
这种感觉,与朱允炆之前和胡广的机锋相对、与杨士奇的务实谨慎、与解縉的疏狂浅谈、与杨荣的云山雾罩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同频共振,是一种基於共同价值理念的深度认同。
朱允炆只觉胸中块垒尽消,仿佛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见火候已到,亭內其他学子也已识趣散去,朱允炆便挥手示意远处跟隨的王鉞再退远些。
他嘆了口气,语气中带著忧国忧民的沉重,將话题引向更现实的关切:
“先生之学,经天纬地,晚生佩服。”
“只是如今朝中,似有奸佞弄权,如那张飆者流,行事狂悖,无视纲常,搅得朝野不寧,实在令人心忧。长此以往,我大明根基恐被动摇啊。”
提到张飆,方孝孺脸上立刻浮现出毫不掩饰的鄙夷和怒色,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哼!张飆?此獠不过是一倚仗君宠、沽名钓誉的狂徒!”
“审计六部?那是践踏朝廷法度!挑衅藩王?那是离间天家骨肉!”
“其所作为,与古之莽、卓何异?此等祸国之辈,若不能及早剷除,必成大患!”
他言辞激烈,对张飆的批判毫不留情,这正是朱允炆最想听到的。
见方孝孺情绪已被引动,朱允炆又故作深沉地嘆了口气,將话题引向那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忧虑:
“唉,朝有奸佞,固然可虑。然则国本空悬,储位未定,才是动摇天下根基之大患啊!”
“每每思之,令人夙夜难寐,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返回顶部↑
只见凉亭內,一位身著洗得发白的儒袍、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炬的中年文士,正对著一卷书册慷慨陈词,身边还围著三两个听得如痴如醉的年轻学子。
朱允炆心中一动,此人的风骨气度,绝非寻常儒生。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走入亭中,拱手施礼道:
“这位先生请了。晚生方才路过,闻先生高论,如雷贯耳,心生仰慕,冒昧打扰,还望先生恕罪。”
那文士闻声转过头,打量了朱允炆一眼,见其虽衣著朴素,但气度不凡,言语谦恭,便也拱手还礼:
“不敢当,鄙人方孝孺,方才不过是有感而发,信口胡言罢了,让阁下见笑了。”
【方孝孺?果然是他!】
允炆心中虽已猜到七八分,此刻確认,仍不免一阵激动。
他强压心绪,脸上露出真挚的敬佩:“原来是希直先生!晚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他顺势与方孝孺攀谈起来,从方才听到的『礼法』、『仁义』切入,谈及经史子集,品评古今人物。
起初,方孝孺还带著几分名士的矜持,但朱允炆引经据典,见解不俗,並非那不学无术的紈絝子弟,谈兴也渐渐被勾了起来。
两人从《春秋》微言大义谈到古今兴替,从孔孟之道谈到当下时局,越聊越是投机。
朱允炆发现,方孝孺並非空谈道德的『腐儒』。
他学识渊博,对歷朝制度得失、民生利弊皆有深刻洞察,更难得的是,他言行举止,皆透著一股『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气概。
这种感觉,与朱允炆之前和胡广的机锋相对、与杨士奇的务实谨慎、与解縉的疏狂浅谈、与杨荣的云山雾罩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同频共振,是一种基於共同价值理念的深度认同。
朱允炆只觉胸中块垒尽消,仿佛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见火候已到,亭內其他学子也已识趣散去,朱允炆便挥手示意远处跟隨的王鉞再退远些。
他嘆了口气,语气中带著忧国忧民的沉重,將话题引向更现实的关切:
“先生之学,经天纬地,晚生佩服。”
“只是如今朝中,似有奸佞弄权,如那张飆者流,行事狂悖,无视纲常,搅得朝野不寧,实在令人心忧。长此以往,我大明根基恐被动摇啊。”
提到张飆,方孝孺脸上立刻浮现出毫不掩饰的鄙夷和怒色,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哼!张飆?此獠不过是一倚仗君宠、沽名钓誉的狂徒!”
“审计六部?那是践踏朝廷法度!挑衅藩王?那是离间天家骨肉!”
“其所作为,与古之莽、卓何异?此等祸国之辈,若不能及早剷除,必成大患!”
他言辞激烈,对张飆的批判毫不留情,这正是朱允炆最想听到的。
见方孝孺情绪已被引动,朱允炆又故作深沉地嘆了口气,將话题引向那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忧虑:
“唉,朝有奸佞,固然可虑。然则国本空悬,储位未定,才是动摇天下根基之大患啊!”
“每每思之,令人夙夜难寐,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