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就算诛我十族,我也要支持他!【月(5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年轻人有些意外,抬头看来,眼神朴实而专注,拱手道:“正是在下。阁下是?”
  朱允炆笑道:“偶然听闻兄台之名。方才见兄台解题,不循旧例,注重实效,令人佩服。”
  “不知兄台对如今漕运帐目不清之弊,有何高见?”
  杨士奇见问及实务,沉吟片刻,谨慎答道:
  “弊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若不能统一政令,严查中饱私囊,纵有良法,亦难施行。”
  他说话条理清晰,却点到即止,不愿多言。
  朱允炆觉得此人踏实稳重,是个办实事的人,但过于谨慎,勉励了几句『望兄台將来能学以致用』,便不再多问。
  杨士奇恭敬谢过,神色平静。
  正行走间,忽听前方一阵喧譁,伴隨著朗朗诗声。
  只见一位疏狂不羈的年轻才子,正被眾人簇拥著即兴赋诗,文采飞扬,正是名声在外的江西解縉。
  解縉眼尖,见朱允炆气度不凡,便主动招呼:“那位兄台,何不过来一同品评诗文?”
  朱允炆不欲多事,但已被点名,只得上前。
  解縉兴致勃勃地邀他同咏盛典,朱允炆推辞不过,便隨口吟了一首中正平和的应景诗。
  解縉听罢,哈哈一笑:“兄台之诗,四平八稳,如老夫子讲学,少了些真性情!”
  话音落下,又说教似的补充了一句:“诗文当抒写胸臆,方显本色!”
  朱允炆眉头微蹙,心中不喜,淡淡道:“诗以言志,各有所好。锋芒过露,未必是佳。”
  说罢,便不再理会解縉,转身离去。
  【此乃狂生,才气虽有,性情轻浮,不堪大用】
  他在心中对解縉作出这样的评价。
  接下来,又隨意与人攀谈了几句,兴趣已经没有刚来时的浓厚了。
  不过,在此期间,他还偶遇了一位名叫杨荣的福建学子。
  言谈之中,他发现此人对时局见解老成,分析问题视野开阔,心中刚一动,试图深谈,对方却巧妙地將话题引开,言辞滴水不漏,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想法。
  【心思深沉,难以驾驭。】
  朱允炆心中评价,升起一丝无力感。
  逛了大半日,见识了不少才俊,或锐利,或朴实,或狂放,或深沉,却总觉得隔了一层,未能遇到那种思想共鸣、可引为臂助的『同道』。
  日头偏西,人潮渐散。
  朱允炆带著些许未满足的期待,信步走向园林出口。
  经过一片僻静竹林时,忽闻凉亭內传来一道清朗而激愤的声音:
  “礼崩乐坏,纲纪不振!非圣贤之道不存,乃持道之人不行也!若使礼法彰,仁义明,何愁奸佞不除,天下不靖?!
  这声音鏗鏘有力,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道德力量,瞬间吸引了朱允炆的注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