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的通牒_36(3 / 5)
  “你们拿罗琴科将军怎么办是你们自己的事,”康克林马上答道,“伯恩和我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行,”克鲁普金点了点头,动作也很慢,“那么,阿列克谢,你们在苏联领土上拿‘胡狼’怎么办也就是你们的事了。不过你们放心,我们会给予最为全面的合作。”
“咱们从哪开始?”伯恩不耐烦地问道。
“先做要紧的事。”季米特里·克鲁普金朝克格勃政治委员望去,“同志,我们刚才说的你听懂了吗?”
“足够了,克鲁普金。”肥胖的农民上校回答说。他走到嵌在墙上的一张大理石台子前,那上头放着一部电话。他拿起听筒,拨了号码;对方立刻就接起了电话。“是我,”政治委员用俄语说,“七号录像带上跟罗琴科和牧师在一起的第三个人,纽约方面认出他是个美国人,叫奥格尔维。从现在起,要把他置于我们的监控之下,不能让他离开莫斯科。”上校突然挑起了两条浓眉,脸也涨红了。“那条命令撤销了!他再也不归外事局管了,现在完全由克格勃一个部门负责!……理由?动动脑子,你个笨蛋!就跟他们说,我们确信他是个美国双重间谍,说那帮傻瓜没发现。然后再用老一套的大话吓吓他们;他们马虎的工作庇护了国家敌人,克格勃又一次帮他们保住了高高的位子——就这类东西。另外,你还可以告诉他们:别人要是送马给你当礼物,你就不该掰开嘴来看牙口……同志,这句话我跟你一样也搞不懂,但那帮穿着紧身西服的花花公子可能会明白。给机场发警报。”
“他办妥了,”康克林转向伯恩说,“奥格尔维别想离开莫斯科。”
“我他妈才不在乎奥格尔维!”伯恩大吼。他的声音很激动,下颚处的肌肉一跳一跳。“我来这儿是为了‘胡狼’!”
“那个牧师?”上校问道,从台子旁边走开了。
“我说的就是那个人。”
“这很简单。我们用一根很长的绳子拴住罗琴科将军,这绳子他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绳子另一头的人就是你。他会再和‘胡狼’牧师会面的。”
“我别无他求。”杰森·伯恩说。
在莫斯科河克雷姆斯基桥边的拉斯托奇卡餐馆,格里戈里·罗琴科上将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上。这是他午夜用餐时最喜欢来的地方;大桥和缓缓经过河面的船只上都点着灯,瞧在眼里让人很放松,因而也有助于新陈代谢。他需要这宁静的气氛,因为过去两天来发生的事太令人不安了。他的判断到底是对还是错?他的直觉是准确无误,还是谬以千里?眼下他还不知道,但正是这些直觉让他安然度过了几代领导人的统治:他年轻时是疯狂的斯大林,中年时是气势汹汹的赫鲁晓夫,几年之后则是碌碌无能的勃列日涅夫。现在,新的俄国——实际上是新的苏联——又处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之下,上了年纪的他对此倒是颇为欢迎。也许局势会比以前放松一点,由来已久的敌意也将在一度势不两立的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然而,地平线并不会真正改变。地平线永远是地平线,它们遥远而又平坦,有的色彩缤纷,有的则一片黑暗;但它们还是那么遥远、那么平坦,那么不可企及。
罗琴科是个擅长生存的人,这一点他心里很明白。擅长生存的人只要看到周遭显露出任何威胁,都会在相应的每一方面做好自我保护。另外,他也尽可能让自己融入周遭的这个环境。因此,他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成为了深得克格勃主席信赖的代言人;他是为克格勃搜集情报的专家;他是那家美国企业最初的联络渠道,全莫斯科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它名叫梅杜莎;通过这家企业,一批批极为特别的货物被运往整个苏联和东欧集团各国。与此同时,他也是巴黎那位大人——“胡狼”卡洛斯的联络人,他曾多次劝说或出钱让这个杀手放弃可能牵扯到苏联的生意。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官僚,总是在国际舞台的幕后工作,不为掌声,也不求出名,只是为了生存下去。那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些事?仅仅是因乏味、恐惧和“两家都不得好报”的心理而产生的鲁莽冲动吗?不,这是事件发展可想而知的结果,与他祖国的需求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它符合莫斯科必须和梅杜莎、和“胡狼”绝对划清界限的要求。
据驻纽约总领事说,布赖斯·奥格尔维在美国已经算是完蛋了。领事的建议是在某个国家帮他找个庇护所;而作为交换,苏联就可以逐步吞并他在欧洲星罗棋布的资产。虽说奥格尔维操纵经济的行为破坏了多项法律,法庭连审都审不过来,驻纽约总领事却并不为此担忧;让他担心的是奥格尔维主使的杀人事件。根据领事查明的情况,这些事件非常普遍,被害者之中有美国政府的多位高级官员,还有那位遇刺的北约总司令——这么大的事领事绝对不至于弄错。除了这一系列可怕的杀人事件,纽约方面还认为奥格尔维为了让自己的一些公司不致被充公,可能已经下令在欧洲再开杀戒。刺杀对象主要是几家公司很有权力的管理人员,他们知道错综复杂的国际关联最终指向的是一家伟大的律师事务所,以及那个秘而不宣的代号——梅杜莎。假如奥格尔维身在莫斯科的时候发生了这些雇凶杀人事件,就会带来苏联政府所无法容忍的问题。因此,尽快把奥格尔维弄到苏联来,然后再尽快弄走,这个建议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罗琴科突然想到,巴黎那位多疑的大人也搅进了这场死亡之舞。他们必须马上见面!刚才他们用约定好的公用电话联系时,卡洛斯简直是扯着嗓子喊出了这句话,不过他还是坚持要采取所有的防范措施。和以往一样,“胡狼”要求在公共场合见面,周围要有人群,有众多可以利用的出口;他会像老鹰一样在附近盘旋,他那双杀手的眼睛不把一切看清,就绝对不会现身。他们又通了两次电话——是从不同的地方打来的——定下了会面的地点。傍晚时分在红场的圣巴西勒大教堂,那正是游客大批涌入的高峰时段。在祭坛右侧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有好几条挂着帘子的走道是通向圣器室的,从那儿就可以走到外
面。就这样!
后来,在第三次通话的时候,格里戈里·罗琴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一个主意,简直就像是黑海上空响起的一个炸雷:这个主意极富戏剧性,可谓十分大胆;但它也很简单,几乎就是明摆着的,一时间让罗琴科激动得喘不过气来。这个解决方案将使苏联政府彻底与“胡狼”或梅杜莎的奥格尔维划清界限,不会有任何牵扯或串通的嫌疑——假如文明世界认为苏联有必要划清这个界限的话。
很简单,让“胡狼”和奥格尔维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凑到一起,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刻;只要能用相机留下证据,把他们拍在同一张照片里就行。只需要这么一张照片。
昨天下午他去了外事局,要求和奥格尔维进行一次简短的例行会面。在这次内容极其乏味、态度非常友好的会面中,罗琴科等待着他的机会——他已经做了功课,这个机会是他精心策划过的。
“你夏天在科德角过,对吧?”将军说。
“我一般周末才去那儿。我妻子和孩子整个夏天都在。”
“以前我派驻华盛顿的时候,在科德角认识了两个很好的美国朋友。我在他们家过了几个非常愉快的周末——跟你说的一样。说不定你还认识我的朋友呢,就是弗罗斯特两口子——哈德莱·弗罗斯特和卡罗尔·弗罗斯特?”
“当然认识啦。跟我一样,他也是个律师,专门搞海商法。他们就住在丹尼斯的滨海路上。”
“弗罗斯特夫人可是位非常迷人的女士。”
“非常迷人。”
“没错。你就没想过把她丈夫招进你的事务所?”
“没有。他自己开了家事务所。弗罗斯特戈德法布奥肖内西事务所;可以说,马萨诸塞州的码头全是他们的天下。”
“我觉得自己好像认识你,奥格尔维先生,也许只是通过共同的朋友吧。”
“我们没在科德角见上面,真是遗憾。”
“唔,咱们毕竟差点就见上了——通过共同的朋友——也许我可以借这个情分请你帮一个忙。只是个小忙,据我所知比我国政府为你提供的便利小得多。” ↑返回顶部↑
			
			
			
			
			
		“行,”克鲁普金点了点头,动作也很慢,“那么,阿列克谢,你们在苏联领土上拿‘胡狼’怎么办也就是你们的事了。不过你们放心,我们会给予最为全面的合作。”
“咱们从哪开始?”伯恩不耐烦地问道。
“先做要紧的事。”季米特里·克鲁普金朝克格勃政治委员望去,“同志,我们刚才说的你听懂了吗?”
“足够了,克鲁普金。”肥胖的农民上校回答说。他走到嵌在墙上的一张大理石台子前,那上头放着一部电话。他拿起听筒,拨了号码;对方立刻就接起了电话。“是我,”政治委员用俄语说,“七号录像带上跟罗琴科和牧师在一起的第三个人,纽约方面认出他是个美国人,叫奥格尔维。从现在起,要把他置于我们的监控之下,不能让他离开莫斯科。”上校突然挑起了两条浓眉,脸也涨红了。“那条命令撤销了!他再也不归外事局管了,现在完全由克格勃一个部门负责!……理由?动动脑子,你个笨蛋!就跟他们说,我们确信他是个美国双重间谍,说那帮傻瓜没发现。然后再用老一套的大话吓吓他们;他们马虎的工作庇护了国家敌人,克格勃又一次帮他们保住了高高的位子——就这类东西。另外,你还可以告诉他们:别人要是送马给你当礼物,你就不该掰开嘴来看牙口……同志,这句话我跟你一样也搞不懂,但那帮穿着紧身西服的花花公子可能会明白。给机场发警报。”
“他办妥了,”康克林转向伯恩说,“奥格尔维别想离开莫斯科。”
“我他妈才不在乎奥格尔维!”伯恩大吼。他的声音很激动,下颚处的肌肉一跳一跳。“我来这儿是为了‘胡狼’!”
“那个牧师?”上校问道,从台子旁边走开了。
“我说的就是那个人。”
“这很简单。我们用一根很长的绳子拴住罗琴科将军,这绳子他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绳子另一头的人就是你。他会再和‘胡狼’牧师会面的。”
“我别无他求。”杰森·伯恩说。
在莫斯科河克雷姆斯基桥边的拉斯托奇卡餐馆,格里戈里·罗琴科上将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上。这是他午夜用餐时最喜欢来的地方;大桥和缓缓经过河面的船只上都点着灯,瞧在眼里让人很放松,因而也有助于新陈代谢。他需要这宁静的气氛,因为过去两天来发生的事太令人不安了。他的判断到底是对还是错?他的直觉是准确无误,还是谬以千里?眼下他还不知道,但正是这些直觉让他安然度过了几代领导人的统治:他年轻时是疯狂的斯大林,中年时是气势汹汹的赫鲁晓夫,几年之后则是碌碌无能的勃列日涅夫。现在,新的俄国——实际上是新的苏联——又处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之下,上了年纪的他对此倒是颇为欢迎。也许局势会比以前放松一点,由来已久的敌意也将在一度势不两立的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然而,地平线并不会真正改变。地平线永远是地平线,它们遥远而又平坦,有的色彩缤纷,有的则一片黑暗;但它们还是那么遥远、那么平坦,那么不可企及。
罗琴科是个擅长生存的人,这一点他心里很明白。擅长生存的人只要看到周遭显露出任何威胁,都会在相应的每一方面做好自我保护。另外,他也尽可能让自己融入周遭的这个环境。因此,他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成为了深得克格勃主席信赖的代言人;他是为克格勃搜集情报的专家;他是那家美国企业最初的联络渠道,全莫斯科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它名叫梅杜莎;通过这家企业,一批批极为特别的货物被运往整个苏联和东欧集团各国。与此同时,他也是巴黎那位大人——“胡狼”卡洛斯的联络人,他曾多次劝说或出钱让这个杀手放弃可能牵扯到苏联的生意。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官僚,总是在国际舞台的幕后工作,不为掌声,也不求出名,只是为了生存下去。那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些事?仅仅是因乏味、恐惧和“两家都不得好报”的心理而产生的鲁莽冲动吗?不,这是事件发展可想而知的结果,与他祖国的需求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它符合莫斯科必须和梅杜莎、和“胡狼”绝对划清界限的要求。
据驻纽约总领事说,布赖斯·奥格尔维在美国已经算是完蛋了。领事的建议是在某个国家帮他找个庇护所;而作为交换,苏联就可以逐步吞并他在欧洲星罗棋布的资产。虽说奥格尔维操纵经济的行为破坏了多项法律,法庭连审都审不过来,驻纽约总领事却并不为此担忧;让他担心的是奥格尔维主使的杀人事件。根据领事查明的情况,这些事件非常普遍,被害者之中有美国政府的多位高级官员,还有那位遇刺的北约总司令——这么大的事领事绝对不至于弄错。除了这一系列可怕的杀人事件,纽约方面还认为奥格尔维为了让自己的一些公司不致被充公,可能已经下令在欧洲再开杀戒。刺杀对象主要是几家公司很有权力的管理人员,他们知道错综复杂的国际关联最终指向的是一家伟大的律师事务所,以及那个秘而不宣的代号——梅杜莎。假如奥格尔维身在莫斯科的时候发生了这些雇凶杀人事件,就会带来苏联政府所无法容忍的问题。因此,尽快把奥格尔维弄到苏联来,然后再尽快弄走,这个建议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罗琴科突然想到,巴黎那位多疑的大人也搅进了这场死亡之舞。他们必须马上见面!刚才他们用约定好的公用电话联系时,卡洛斯简直是扯着嗓子喊出了这句话,不过他还是坚持要采取所有的防范措施。和以往一样,“胡狼”要求在公共场合见面,周围要有人群,有众多可以利用的出口;他会像老鹰一样在附近盘旋,他那双杀手的眼睛不把一切看清,就绝对不会现身。他们又通了两次电话——是从不同的地方打来的——定下了会面的地点。傍晚时分在红场的圣巴西勒大教堂,那正是游客大批涌入的高峰时段。在祭坛右侧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有好几条挂着帘子的走道是通向圣器室的,从那儿就可以走到外
面。就这样!
后来,在第三次通话的时候,格里戈里·罗琴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一个主意,简直就像是黑海上空响起的一个炸雷:这个主意极富戏剧性,可谓十分大胆;但它也很简单,几乎就是明摆着的,一时间让罗琴科激动得喘不过气来。这个解决方案将使苏联政府彻底与“胡狼”或梅杜莎的奥格尔维划清界限,不会有任何牵扯或串通的嫌疑——假如文明世界认为苏联有必要划清这个界限的话。
很简单,让“胡狼”和奥格尔维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凑到一起,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刻;只要能用相机留下证据,把他们拍在同一张照片里就行。只需要这么一张照片。
昨天下午他去了外事局,要求和奥格尔维进行一次简短的例行会面。在这次内容极其乏味、态度非常友好的会面中,罗琴科等待着他的机会——他已经做了功课,这个机会是他精心策划过的。
“你夏天在科德角过,对吧?”将军说。
“我一般周末才去那儿。我妻子和孩子整个夏天都在。”
“以前我派驻华盛顿的时候,在科德角认识了两个很好的美国朋友。我在他们家过了几个非常愉快的周末——跟你说的一样。说不定你还认识我的朋友呢,就是弗罗斯特两口子——哈德莱·弗罗斯特和卡罗尔·弗罗斯特?”
“当然认识啦。跟我一样,他也是个律师,专门搞海商法。他们就住在丹尼斯的滨海路上。”
“弗罗斯特夫人可是位非常迷人的女士。”
“非常迷人。”
“没错。你就没想过把她丈夫招进你的事务所?”
“没有。他自己开了家事务所。弗罗斯特戈德法布奥肖内西事务所;可以说,马萨诸塞州的码头全是他们的天下。”
“我觉得自己好像认识你,奥格尔维先生,也许只是通过共同的朋友吧。”
“我们没在科德角见上面,真是遗憾。”
“唔,咱们毕竟差点就见上了——通过共同的朋友——也许我可以借这个情分请你帮一个忙。只是个小忙,据我所知比我国政府为你提供的便利小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