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洛阳祭典(3 / 5)
孙筠白了夫君一眼,“我与士衡是自小的交情,求他自然没有问题,若要再求旁人自然要求士龙。不过潘安的字虽然不知道,他和士龙一样也在外追逐名利,但他对待夫人却是极为专一,这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夫人杨氏在时两人便是世人尽知的潘杨之好,家中再无其他妾室,去年杨氏过世他亦未再娶,又作《悼亡诗》数首,足见其衷情。‘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想来也只有潘安这样的痴情之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刘秋回忆起当年在吴郡顾荣府上时的情景,便感慨道:“‘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潘安对他妻子固然好,但如今也和士衡一样失却了自己诗句中营造的那些美好。当年我和王驸马曾在吴郡顾荣宅中品评诗文,还为他‘高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这样发人深省得句子感叹,如今时光荏苒,他所留下的除了干瘪衰老的躯壳外也只有同样干瘪虚弱的灵魂,无论内外都不复当年那个英姿勃发充满朝气的俊美青年了。这世上我所敬佩的诗人只有陆机和潘安的才华可与前世贾谊、曹操、曹植比肩,以现在的情形看,他们恐怕也会有贾谊和曹植般坎坷的命运,甚至还不及他们。”
孙筠找了块丝巾遮在脸上,到墙角取回已经被烧得有些乌黑的石头,上面已经隐约透露出金子的颜色,这才笑道:“看来我现在也能如夫君般点石成金了。”
十日后,刘秋想着父亲所托,便转到邺城前来拜会曹奂。
随着张天师和魏夫人两人的离开,邺城和陈留王府都显得冷清了许多。来到王府门前,门僮一见是刘秋便直接把他请进宅来,一边又着人进去向王爷通禀。进到内厅,只见曹奂一人独自坐在上首,许多年未见,这位曹魏曾经的末代皇帝已经苍老许多,五十多岁的年纪双鬓都已斑白。刘秋于是走上前去,跪拜道:“晚辈刘秋向王爷问安。”
曹奂忙让他起身在一旁落座。刘秋于是道:“上次王爷托我带给师父的字条已经带到,前年南下江州再见时师父又把竹筒交我,让晚辈和家父相机办理,在下驽钝,如今才理出其中的含义,还请王爷莫要见怪。”
说完便从怀中取出竹筒交还过去,曹奂让其他人全部退下,这才说道:“这些年公子南北奔波,听闻很是吃过些苦头,如今还能受托来看望我这将死之人,已是非常有心了。”
刘秋不明白如今曹奂怎么变得如此悲观,只好安慰道:“王爷春秋尚盛,又与师父和师姑颇有渊缘,习些长久之法便能善自保全,为何却要言及生死?”
曹奂并不理会,只从竹筒中取出那张绢帛写就得字条,看了又看,方才问道:“公子既说解出其意,可否说来听听。”
刘秋这边于是继续又说道:“禀王爷,这三个数字表示的乃是卦象,是巽卦的第三爻。此爻为凶爻,表官鬼也表中央,而巽卦方位东南,意指遁避的江东所在。家父说了,定按师父和王爷的意思全力相助。”
曹奂说了声好,眼中闪出一丝光彩,接着缓缓转身向身后招了招手,屏风后走出来两人。曹奂令他们坐于身旁,对刘秋说道:“秋儿,回去后代我谢谢山阳公。我曹家当年篡汉让我心中一直颇为不安,如今你父亲不记旧年亡国之仇,仍愿意协助我们南迁避祸,这让我甚为感动。”说罢一指身边两人对刘秋道:“这是我的两位公子过儿与迁儿,过儿年长,已封为世子,对邺城和洛阳的事情都熟悉些,凡在北方需要交接的事情,你找他便可。迁儿稍稍年幼,还须多锻炼,我打算先南迁一部分族人,这方面诸事你可找迁儿。此事我也会告知曹家族长,有些事如我不在你也可通过迁儿找到族长商量。”
刘秋于是拜道:“晚辈知道了。刘家早些年依先帝之意现已在夏口和会稽都有封地,临行前家父说任由王爷选择南迁之地。”
曹奂看了看身边的曹迁道:“迁儿,你有何想法?”
曹迁想了半刻道:“父王,儿臣以为为保万一应同时向两地各移居些族人方为妥当。”
曹奂微微点头道:“就依你所言吧,余事你与秋儿商量便好。”
刘瑾的要求没用多久就有了答复,皇帝果然下旨让刘秋督办祭祀,孙秀从旁协助。由于时间定在九月初九,宫监下旨时还不断催促刘家尽快找到这位“常年云游”的刘家公子,别让圣上空等。刘秋虽然疑惑为何定在重阳,不过也不愿多想,只是和孙筠开始着手准备。宫里大概也等的焦急,才到仲秋就已数次差人到山阳要刘秋尽快赴京督办秋祭。
秋祭设在南城的太社,刘秋和扮做“师弟”的孙筠抵达时孙秀早已在场,不时向身后的太常发号施令,更让他奇怪的是曹过居然也在孙秀身旁忙前忙后。见到刘秋前来,孙秀自然连忙跑过来向“师父”施礼,刘秋不得不和这个赖上来的“徒弟”打了声招呼又问了现在祭祀庆典的进度,便对他身后的曹过道:“从前只听说世子常入洛阳,不想原来是在祭酒身边做事。”
曹过听了便回道:“不瞒仙人,孙大人在京中一直对我多有照拂,往来做事自然方便些。此外他还是我教中祭酒,如今我已拜在他门下,自然常常随侍在侧。”
刘秋心中一惊,没想到曹过已和孙秀搅在一起,不由得开始怀疑曹奂是否已和孙秀也有牵连,不过回想起上次去邺城时陈留王府中破败的样子,应该还不会,于是便说道:“在下不过是一凡俗之人,怎配称仙人,不过是圣上和贾后抬举。只是我与陈留王还算有些交往,知他一直严禁家人投入道家门下,世子如今怎么连王爷的教诲都忘了。”
曹过这边又答道:“仙人此言谬矣,论起来张天师也算是我舅公,道家事本就是我家事,何来是否投入道家门下之说。自舅公和魏夫人隐居避世后我道家已沉寂有些年头,如今祭酒大人正将其重新发扬光大,我追随他共成大业有何不妥?”
这边话音刚落,孙秀就呵斥道:“闭嘴!仙人岂是你能指摘的,刘公子是我师父,论起来就是你师公,哪有徒孙和师公顶嘴的道理!”
曹过慌忙跪下不断磕头告饶,刘秋见他这个样子也不能再说些什么,只好托辞查看场地拉着“师弟”孙筠飞也似地逃走。
刘秋张罗了几日方才搞出些样子,虽然不很得法,不过因孙秀在旁,他又拉上平日主管祭祀的太常操办,刘秋反倒成了整个典礼的顾问。看着布置得有些眉目,想着出去散散心,刘秋便找了个机会拉着媳妇出去转转。孙筠这些日子也被一应礼节约束得难过,虽然仍要换上男装和夫君上街,但总比整天都被道袍拘着好过百倍。想着祭祀前几天要斋戒沐浴,两人便跑到西门外找了家酒肆,在楼上的位置要了几个菜,又让小二去买来两壶杜康,准备大吃一顿再替皇帝斋戒。
两人刚吃没两口,不想一旁走来两人在这对夫妻酒桌的空位坐下来,刘秋抬头一看大吃一惊,来人竟然是马升。只见他抱拳想刘秋作揖道:“许久不见,不知公子可好?”
和马升一同来的那人头戴斗笠,上面垂下的面纱遮住了脸庞,虽然看不清是谁但隐约感觉到是位女子。刘秋也不容多想,只好还礼道:“阁下怎么找到我这里来了?”
马升笑道:“刘仙师被圣上和皇后邀来作法,京城早已传遍,小人在太社外苦守几日都见不到您,多亏今天带着夫人出来喝酒,这才有机会得见。”
刘秋扭头看了看孙筠,只好笑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不知先生这次找我有何贵干?”
马升又作揖道:“上次金谷一别,幸亏公子告之我家公主下落,如今我已是琅琊王府上的车夫,故而今日相见是奉了我家公主之命。”
刘秋听了,心生惭愧,“当日也是我谋划不周,虽然也算救出你家公主但却无法保全她回辽东与家人团聚,只能让她栖身于王府作个妾室。”说到此处,刘秋的眼圈有些红,“当然我更对不住翾风姑娘,即使当时近在咫尺仍然无法救她脱身。”
马升见他如此,便又说道:“翾风姑娘和我家公主甚是交好,公主说她昔日曾作诗半阙,公子可还记得?” ↑返回顶部↑
刘秋回忆起当年在吴郡顾荣府上时的情景,便感慨道:“‘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潘安对他妻子固然好,但如今也和士衡一样失却了自己诗句中营造的那些美好。当年我和王驸马曾在吴郡顾荣宅中品评诗文,还为他‘高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这样发人深省得句子感叹,如今时光荏苒,他所留下的除了干瘪衰老的躯壳外也只有同样干瘪虚弱的灵魂,无论内外都不复当年那个英姿勃发充满朝气的俊美青年了。这世上我所敬佩的诗人只有陆机和潘安的才华可与前世贾谊、曹操、曹植比肩,以现在的情形看,他们恐怕也会有贾谊和曹植般坎坷的命运,甚至还不及他们。”
孙筠找了块丝巾遮在脸上,到墙角取回已经被烧得有些乌黑的石头,上面已经隐约透露出金子的颜色,这才笑道:“看来我现在也能如夫君般点石成金了。”
十日后,刘秋想着父亲所托,便转到邺城前来拜会曹奂。
随着张天师和魏夫人两人的离开,邺城和陈留王府都显得冷清了许多。来到王府门前,门僮一见是刘秋便直接把他请进宅来,一边又着人进去向王爷通禀。进到内厅,只见曹奂一人独自坐在上首,许多年未见,这位曹魏曾经的末代皇帝已经苍老许多,五十多岁的年纪双鬓都已斑白。刘秋于是走上前去,跪拜道:“晚辈刘秋向王爷问安。”
曹奂忙让他起身在一旁落座。刘秋于是道:“上次王爷托我带给师父的字条已经带到,前年南下江州再见时师父又把竹筒交我,让晚辈和家父相机办理,在下驽钝,如今才理出其中的含义,还请王爷莫要见怪。”
说完便从怀中取出竹筒交还过去,曹奂让其他人全部退下,这才说道:“这些年公子南北奔波,听闻很是吃过些苦头,如今还能受托来看望我这将死之人,已是非常有心了。”
刘秋不明白如今曹奂怎么变得如此悲观,只好安慰道:“王爷春秋尚盛,又与师父和师姑颇有渊缘,习些长久之法便能善自保全,为何却要言及生死?”
曹奂并不理会,只从竹筒中取出那张绢帛写就得字条,看了又看,方才问道:“公子既说解出其意,可否说来听听。”
刘秋这边于是继续又说道:“禀王爷,这三个数字表示的乃是卦象,是巽卦的第三爻。此爻为凶爻,表官鬼也表中央,而巽卦方位东南,意指遁避的江东所在。家父说了,定按师父和王爷的意思全力相助。”
曹奂说了声好,眼中闪出一丝光彩,接着缓缓转身向身后招了招手,屏风后走出来两人。曹奂令他们坐于身旁,对刘秋说道:“秋儿,回去后代我谢谢山阳公。我曹家当年篡汉让我心中一直颇为不安,如今你父亲不记旧年亡国之仇,仍愿意协助我们南迁避祸,这让我甚为感动。”说罢一指身边两人对刘秋道:“这是我的两位公子过儿与迁儿,过儿年长,已封为世子,对邺城和洛阳的事情都熟悉些,凡在北方需要交接的事情,你找他便可。迁儿稍稍年幼,还须多锻炼,我打算先南迁一部分族人,这方面诸事你可找迁儿。此事我也会告知曹家族长,有些事如我不在你也可通过迁儿找到族长商量。”
刘秋于是拜道:“晚辈知道了。刘家早些年依先帝之意现已在夏口和会稽都有封地,临行前家父说任由王爷选择南迁之地。”
曹奂看了看身边的曹迁道:“迁儿,你有何想法?”
曹迁想了半刻道:“父王,儿臣以为为保万一应同时向两地各移居些族人方为妥当。”
曹奂微微点头道:“就依你所言吧,余事你与秋儿商量便好。”
刘瑾的要求没用多久就有了答复,皇帝果然下旨让刘秋督办祭祀,孙秀从旁协助。由于时间定在九月初九,宫监下旨时还不断催促刘家尽快找到这位“常年云游”的刘家公子,别让圣上空等。刘秋虽然疑惑为何定在重阳,不过也不愿多想,只是和孙筠开始着手准备。宫里大概也等的焦急,才到仲秋就已数次差人到山阳要刘秋尽快赴京督办秋祭。
秋祭设在南城的太社,刘秋和扮做“师弟”的孙筠抵达时孙秀早已在场,不时向身后的太常发号施令,更让他奇怪的是曹过居然也在孙秀身旁忙前忙后。见到刘秋前来,孙秀自然连忙跑过来向“师父”施礼,刘秋不得不和这个赖上来的“徒弟”打了声招呼又问了现在祭祀庆典的进度,便对他身后的曹过道:“从前只听说世子常入洛阳,不想原来是在祭酒身边做事。”
曹过听了便回道:“不瞒仙人,孙大人在京中一直对我多有照拂,往来做事自然方便些。此外他还是我教中祭酒,如今我已拜在他门下,自然常常随侍在侧。”
刘秋心中一惊,没想到曹过已和孙秀搅在一起,不由得开始怀疑曹奂是否已和孙秀也有牵连,不过回想起上次去邺城时陈留王府中破败的样子,应该还不会,于是便说道:“在下不过是一凡俗之人,怎配称仙人,不过是圣上和贾后抬举。只是我与陈留王还算有些交往,知他一直严禁家人投入道家门下,世子如今怎么连王爷的教诲都忘了。”
曹过这边又答道:“仙人此言谬矣,论起来张天师也算是我舅公,道家事本就是我家事,何来是否投入道家门下之说。自舅公和魏夫人隐居避世后我道家已沉寂有些年头,如今祭酒大人正将其重新发扬光大,我追随他共成大业有何不妥?”
这边话音刚落,孙秀就呵斥道:“闭嘴!仙人岂是你能指摘的,刘公子是我师父,论起来就是你师公,哪有徒孙和师公顶嘴的道理!”
曹过慌忙跪下不断磕头告饶,刘秋见他这个样子也不能再说些什么,只好托辞查看场地拉着“师弟”孙筠飞也似地逃走。
刘秋张罗了几日方才搞出些样子,虽然不很得法,不过因孙秀在旁,他又拉上平日主管祭祀的太常操办,刘秋反倒成了整个典礼的顾问。看着布置得有些眉目,想着出去散散心,刘秋便找了个机会拉着媳妇出去转转。孙筠这些日子也被一应礼节约束得难过,虽然仍要换上男装和夫君上街,但总比整天都被道袍拘着好过百倍。想着祭祀前几天要斋戒沐浴,两人便跑到西门外找了家酒肆,在楼上的位置要了几个菜,又让小二去买来两壶杜康,准备大吃一顿再替皇帝斋戒。
两人刚吃没两口,不想一旁走来两人在这对夫妻酒桌的空位坐下来,刘秋抬头一看大吃一惊,来人竟然是马升。只见他抱拳想刘秋作揖道:“许久不见,不知公子可好?”
和马升一同来的那人头戴斗笠,上面垂下的面纱遮住了脸庞,虽然看不清是谁但隐约感觉到是位女子。刘秋也不容多想,只好还礼道:“阁下怎么找到我这里来了?”
马升笑道:“刘仙师被圣上和皇后邀来作法,京城早已传遍,小人在太社外苦守几日都见不到您,多亏今天带着夫人出来喝酒,这才有机会得见。”
刘秋扭头看了看孙筠,只好笑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不知先生这次找我有何贵干?”
马升又作揖道:“上次金谷一别,幸亏公子告之我家公主下落,如今我已是琅琊王府上的车夫,故而今日相见是奉了我家公主之命。”
刘秋听了,心生惭愧,“当日也是我谋划不周,虽然也算救出你家公主但却无法保全她回辽东与家人团聚,只能让她栖身于王府作个妾室。”说到此处,刘秋的眼圈有些红,“当然我更对不住翾风姑娘,即使当时近在咫尺仍然无法救她脱身。”
马升见他如此,便又说道:“翾风姑娘和我家公主甚是交好,公主说她昔日曾作诗半阙,公子可还记得?” ↑返回顶部↑